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文题一: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二: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一: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据此可立意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诚信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以诚待人、以信律己是我们务必实行的宗旨;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商业成功的法宝;树立信誉难,保持信誉更难;信誉要靠实际行动来积累;建立信用机制,改善诚信环境;诚信要从小事做起……从中选取一个切入点,找到有关诚信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然后论证其正确性。
文题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应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能做到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这是一种伟大的胸襟抱负和情怀担当,是作者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的体现。在当今时代,这句话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种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警策,还可以把它看作先苦后甜的奋斗精神的指引。它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精神密切关联。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能做和平年代的寄生虫,要心怀天下、放眼未来。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再联想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事例和名人名言,就可以轻松为文了。
文题一:
例 文
简 析
谈诚信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诚信者,今人厚爱诚信者,历史选择诚信者。
诚信是立身之本。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古人崇尚“言必信,行必果”。俗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史记》载,季布为项羽部将,以诚信闻名。当时盛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刘邦得天下后,以千金通缉季布,人们无一贪而告发之。后来刘邦也为其诚信感动,下令赦免其罪,并封为高官。这可谓诚信是立身之本的铁证。如果你仅仅擅长“信誓旦旦”,但总是给人开“空头支票”,那必然会因丧失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丧失立身的根本,最后一事无成。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成事之源。哲人有言:“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海尔集团的成功创业就是很好的例证。领头人张瑞敏上任之初就郑重地许下诺言:“我做不到的事情,就绝不要求员工做到;我应该做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员工们也非常信服、敬佩他,都千方百计地争做开创性工作,从而使海尔成绩骄人,享誉世界。
诚信是治国之道。富兰克林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一个政府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会遵规守纪、听从指挥。秦国欲用商鞅来变法图强,商鞅深恐百姓不听从指挥,于是先派人在南门立了一根几丈高的木棍,并告示百姓谁能把它移到北门便赏十金。见无人相信,商鞅又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人试着搬了过去,果然得到如数赏金。此事很快传遍全国,百姓很快相信了商鞅。因而,新法很快得以推行,秦国于是日益强大起来。正如《中庸》中所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诚信要以人为本,为大众利益着想。这在当代社会显得愈发珍贵与重要。莎士比亚说过:“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当今社会,有些商家为了牟取利益,丢掉诚信,最终走上害人终害己的不归路,得不偿失。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基,民族之魂。让我们谨记,天道酬诚信,从小事做起,真心待人,诚信做事,与诚信一路前行。
→由优良传统引出诚信,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分论点一,以道理论证为主,辅以事例论证观点
→三个分论点并列,层次清晰
→分论点三,运用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证明观点
→联系现实,具有警示意义
→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名师点评】
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条理清晰。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以三个分论点来阐释中心论点;最后,呼应开头,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文中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使论述有理、有据、有力。
文题二:
例 文
简 析
要做“先忧天下”之人
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大笔一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后人留下了先忧后乐、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民生的传世情怀。那么,当今时代,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我认为,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就是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那样,虽遭遇国破家亡、仕途坎坷,但依然心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理想,虽穷病愁苦一生,仍不忘忧国忧民。如宋代名将岳飞那样,为了收复失地,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如我国现代文坛上的巨星茅盾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在“国统区”用手中笔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勤奋地写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在临终之前,还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赤胆红心。
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
最后,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为的精神状态。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痛失亲人,面临危机,依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在困境中保持坚持不懈,在危难前勇追不舍。理想之乐虽与现实之忧充满矛盾,但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新时代的追梦青年如何能耽于享受?新时期的领导人,把“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他们正践行着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我们也应该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让世界的昨天记住他们,把世界的明天交给我们。
→设置问题,引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首先”“其次”“最后”,从三个方面阐释新时期对范仲淹名句的理解,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以事例论证为主,所举之例兼顾古今中外,全面丰富
→总结全文,号召我们要有爱国之心,要有报国之行动,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名师点评】
文章论点鲜明,主张做“先忧天下之人”,强调要有家国情怀、吃苦精神和奋斗之心。全文结构完整,先设问引出论点,再作事例论证,然后作道理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践行思想的意义。运用杜甫、岳飞、茅盾、毛主席、诺贝尔和新时期的领导人的事例,论据充实有力,纵贯古今,具体准确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