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卖炭翁》就是其一。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题:
乐府诗
叙事诗
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小序——
“苦宫市也”
什么是“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烧炭——运炭——抢炭
卖炭翁
宫使
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砍
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 貌
颜 色
bìn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钱何所营?
自问
自答
最低生活水平
经营
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
为什么“衣正单”,
还要“愿天寒”?
困苦处境
“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矛盾心理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雪大,车重,路难走
zhé
niǎn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讨论:你认为老者“泥中歇”的时候在想什么?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对比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
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
宫史们蛮横无理的
强盗行径。
拿
皇帝的命令
大声呵斥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宫使赶着就要走,(老翁)舍不得也没有办法。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价钱、代价。
对比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那么,当卖炭翁一车炭被抢,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
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时代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或:广厦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惨 悲 哀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
愿
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到渠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