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2 16:1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北京卷)原卷+解析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1.
(
22.0分
)
(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垫,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
(1)D(2)B(3)B(4)C(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考点】社会科学类,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1)由第一段“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A,B,C正确。故选择D项。
(2)A项,“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于文无据。C项,“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D项,“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错,原文并没有提出应对策略。
(3)由原文“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A,C,D正确,故选B项。?
(4)A项,“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错,材料一并没有分析城市环境特点。B项,“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错,材料二并没有说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存在忧虑。D项,“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错,两则材料对热岛效应对于生物生存是否有利是持相反态度的。?
(5)A项,“这与城市高温有关”错,有原文“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可知,是为了抗寒才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的,并非是高温,故选A项。?
(6)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谈的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材料二谈的是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材料三谈的是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并要为此付出代价。考生只要认真读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启发就是针对材料说的一些问题或者消极影响提出积极性、实用性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D;(2)B;(3)B;(4)C;(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材料一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材料二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材料二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根据题干要求,回到材料三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2.
(
19.0分
)
(2019?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①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

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囊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

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伯阳父:周朝大夫。②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
(1)A(2)B(3)C
(4)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5)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①概:关涉。⑦既:副词,已经。故选A项。?
(2)B项,“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错,意思应为“其中的言论大多虚妄不实,过于华丽”。?
(3)C项,“是可以被认识的”错,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然人类可以改变物体形状,但天地的变化无穷,是难以被感知的。?
(4)本题翻译需注意的重点字词:①塞、惑。②无取、尔。
(5)文章在第三段开头便说“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阐述了山川只是物质的存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接着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人类可以改变物质形态,但天理却难以被感知,最后又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考生细读第三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A;(2)B;(3)C;
(4)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5)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词语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理解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此题考核分析文章批驳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
7.0分
)
(2019?北京)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2)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考点】翻译,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⑴由原文可知,“其道”是正当的方法。通读整段材料,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知孔子主张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⑵第一种应解释为“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应解释为“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二种说法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不违于仁的思想,只是换了个手法而已,考生只要能把握住主要的思想,对句意的解读就不会出现错误。
故答案为:⑴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⑵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题思想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意的能力。把词语放进句子翻译,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文言参考译文】
???
子曰:“富有与禄位高,是人们想要拥有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就不会保留。平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办法去得到,是不会离开的。君子丢到仁义,如何树立名声?君子没有吃食也不会丢掉仁义,仓促之间也是,颠沛流离之时也是(都不会丢掉仁义)。”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4.
(
12分
)
(2019?北京)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妹。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1)C(2)D
(3)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含章殿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
⑵A项,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可是,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因为这种花的风韵,是天然清秀墨。这里并没有体现作者“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故A项错误。
B项,中国人民从古以来,就尊崇气节,赞赏坚贞,而鄙视趋炎附势。白如雪的梅花画成了黑如墨,那又何妨呢,就如佳人蒙尘,层层尘垢之下,依然难掩它的绝代芳华,孤高花品。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展示梅花的内在高贵的风韵,并没有讽刺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故B项不正确。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故C项错误。
D项,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的技艺来赞美墨梅,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⑶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含章殿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5.
(
8分
)
(2019?北京)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________,________。”
(2)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________,________,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4)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考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易错字词:蔓。
故答案为:⑴山盟虽在;锦书难托;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点评】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6.
(
22.0分
)
(2019?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北京的“大”与“深”
???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温婉,养养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①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①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答案】
(1)B(2)C(3)C
(4)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包含着彼此宽容、体谅、和合的北京文化和精神。②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③胡同、四合院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5)略
【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B项,形胜:地势优越壮美。?
(2)C项,“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错,应是显示了北京城的“深”。?
(3)C项,“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错,原文说的是“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4)原文第六段对胡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原文“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可总结出①;由“厚积于北京的胡同、
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可总结出②;由原文“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可总结出③。
(5)此题考查根据文意语言表达的能力。注意题干“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重点是“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及“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写自己真实的感受。
故答案为:(1)B;(2)C;(3)C;
(4)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包含着彼此宽容、体谅、和合的北京文化和精神。②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③胡同、四合院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5)略。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二是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5)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7.
(
10分
)
(2019?北京)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答案】
示例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看似存在矛盾,却语意含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他无生活来源,腿已被打折,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因为没有人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示例二:桑地亚哥已年迈力衰、饱经沧桑,岁月和命运几乎夺去了一切,但他还有胜利的冲动与渴望。他对棒球比赛的热衷与关切、他对自己“冠军”过去的回忆,特别是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其梦境中的屡屡出现,与他充满失败的现实命运恰成对照。在他的精神深处,充满着成为雄狮、成为王者,成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胜者的冲动与梦想。因此他“不自量力”地远航出海了。
示例三: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自与傩送第一次见面后,她就爱上了傩送,拒绝了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天保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了家乡。翠翠一直苦等傩送回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小作文
【解析】【分析】选做一: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复述内容+陈述理由”类的议论式微写作。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集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写的15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题目要求选择《呐喊》中一篇令你印象深刻,并带来启迪的作品结尾,然后陈述理由。《呐喊》中有几篇在初高中教材中学习过,应是学生容易把握的。叙述结尾要准确、简明,陈述理由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如《孔乙己》的结尾。
选做二: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在规定的名著里,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而且要求写出人物姓名。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名著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简练通顺。《老人与海》被节选载入了高中教材,学生应该印象深刻。其他两部作品,是课外阅读书籍。课外能完成阅读的同学会觉得有话可说。本题重在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突出其性格特点。
选做三: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本题为抒情类微写作。解答此类题,需要明确题目要求,在两部名著范围内,分析人物形象,抓住某一位“心清如水”的人,对人物的精神进行直抒胸臆式的赞美。答题时,必须有明确的人物姓名,明确的人物性格,进行恰如其分的赞美。可以写成一般散文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小作文。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看似存在矛盾,却语意含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他无生活来源,腿已被打折,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因为没有人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示例二:桑地亚哥已年迈力衰、饱经沧桑,岁月和命运几乎夺去了一切,但他还有胜利的冲动与渴望。他对棒球比赛的热衷与关切、他对自己“冠军”过去的回忆,特别是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其梦境中的屡屡出现,与他充满失败的现实命运恰成对照。在他的精神深处,充满着成为雄狮、成为王者,成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胜者的冲动与梦想。因此他“不自量力”地远航出海了。
示例三: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自与傩送第一次见面后,她就爱上了傩送,拒绝了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天保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了家乡。翠翠一直苦等傩送回来。
【点评】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8.
(
50分
)
(2019?北京)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

【考点】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文明的韧性”一题,符合当下的热点,切中语文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向。考生可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思考的高度,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领域,写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都可以,但要抓住一个明确的中心展开,有扎实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大过空。
题目中有明确的对“韧”的解释,柔软坚实,不易折断。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需要在论述中把握这一精神内质,体现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眼界不够宽阔,深度不够,只是简单堆砌概念,但没有写出深刻的理解,只是空喊口号不能满足这道题的要求。二是中心不够明确,考生想写的点很多,但这些点没有构成一条清晰的逻辑轴线,说明“韧性”是什么,在自己选择的话题领域中怎样体现中华民族的“韧性”。三是缺乏有效的事例支撑,或者事例过于零散,无法聚焦在中心论点上。考生不能“任性”地理解“韧性”,削足适履,强行套用。
考生要充分照顾阅卷者的舒适度,注意结构的安排、素材的合理使用和适当的语言设计。要在写作中体现出思考的深度、论述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