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 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a—40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粉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泡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图-1
A.图①中铝片上有划痕
B.图②中的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C.图③中的蜡烛逐渐熄灭
D.图④中冷却后的粗铜丝b端略上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B.钢中含碳量高于生铁中含碳量,钢的硬度比生铁大
C.不能用稀盐酸鉴别铁粉和石墨粉
D.人类使用金属铁的年代早于铜
4.2018·雅安改编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5.2018·兰州改编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下列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
A.生铁 B.四氧化三铁
C.焊锡 D.18K金
6.2017·广安 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①相同几何外形的金属镁、铝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镁反应更剧烈,说明镁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②用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 ③尽管金属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界中,仅有少数金属(银、铂、金)有单质形式存在 ④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图-2中甲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图乙是炼铁高炉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图-2
A.炼铁的主要原理是3CO+Fe2O32Fe+3CO2
B.图乙中原料焦炭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C.图甲中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加热氧化铁的酒精喷灯
D.两图中得到的铁是完全相同的
8.2018·河北 如图-3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图-3
A.①将等质量的Mg和Cu分别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
B.②将等质量且足量的Zn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中
C.③将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
D.④将等质量的Mg和Zn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中
9.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的废液。他们想获得铜和硫酸亚铁晶体,从而设计了如图-4所示方案。
/
图-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X是铁 B.操作a、b的名称是过滤
C.固体①的成分是铜和铁 D.步骤Ⅱ中可以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
10.现有20 g含杂质的Fe2O3样品,高温下用足量的CO完全还原(杂质不与CO反应),得剩余固体,并将生成的CO2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后,产生30 g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入CO的质量大于8.4 g B.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6.8 g
C.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80% D.上述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共36分)
11.(12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1)图-5所示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
/
图-5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①生活中用铁制作炊具,利用了铁的__________性。
②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防止铁制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12.(12分)据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7000 m深度,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蛟龙号”最关键的部分——供人活动的耐压球壳,在下潜到7000 m深度时,每平方米要承受7000 t的压力,它使用了钛合金材料。钛合金具有的优良性能是________(填字母)。 图-6
A.硬度大、密度大 B.熔点高、抗腐蚀性好 C.密度小、机械性能好
(2)“蛟龙号”每下潜10 m承受的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但是潜水器生命舱内基本是恒温、恒压的,而且采用水通电的方法提供氧气,同时将氢气贮存起来。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但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蛟龙号”搭载的电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电量超过110 kW,是目前国际上潜水器最大容量的电池之一。该蓄电池内发生的总反应是锌与氧化银的置换反应,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前后银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______。
13.(12分)2018·咸宁改编 某种手机电路板中含有Fe、Cu、Au、Ag、Ni(镍,银白色金属)等金属,如图-7是某工厂回收部分金属的流程图。
已知:2Cu+O2+2H2SO42CuSO4+2H2O。
/
图-7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写出滤液②中金属阳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
(3)写出滤液③和铁粉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与Ni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是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分)
14.(12分)2018·河池改编 通过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8回答。
/
图-8
(1)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氢气时,应把锌粒放在多孔隔板的______(填“上面”或“下面”),C装置相对于B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用E、F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氢气,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______(填接口字母),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某兴趣小组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
[查阅资料] Ⅰ.MgCO3+ZnMgO+ZnO+CO↑;
Ⅱ.用氯化亚铜的氨水溶液吸收CO时,产生红色固体:
2CuCl+2CO+2H2O===Cu2Cl2(CO)2·2H2O↓。
[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图-9所示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
/
图-9
[实验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通入适量氮气;②关闭弹簧夹,点燃A、B两处酒精灯;③观察实验现象;④熄灭两只酒精灯。
[实验分析] (1)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时,B处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变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处出现红色固体。
(3)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B处固体质量逐渐减少 B.D处现象证明A、B处发生了反应
C.必须在E处加一只点燃的酒精灯 D.步骤④后,应继续通氮气至硬质玻璃管冷却
四、计算题(共12分)
16.(12分)2018·江西2018年5月18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航母的许多电子元件使用了黄铜。为测定某黄铜(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0 g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80 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1)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g。
(2)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第三次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溶解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教师详解详析
1.B
2.B [解析] 硬铝的硬度比铝大,相互刻画,铝片上会有划痕;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加热条件下,铜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a端下降,b端上升。
3.A [解析] “真金不怕火炼”,表明即使在高温条件下金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而石墨粉不能,可以用稀盐酸鉴别。
4.B [解析] 金属能否与稀盐酸反应,取决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如铜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5.B [解析] 四氧化三铁为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合金属于混合物。
6.A 7.A
8.C [解析]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浓度大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稀硫酸完全反应,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且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所以镁的反应速率快。
9.D [解析]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由于铁过量,所以固体①中含有铜和铁;要把难溶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应采用过滤的方法;根据实验目的,最后所得的固体②应为硫酸亚铁晶体,若步骤Ⅱ中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则会产生氯化亚铁,引入杂质。
10.B
11.(1)AC (2)①导热 ②氧气 涂漆(合理即可)
12.(1)BC
(2)制取的成本高,贮存、运输困难(合理即可)
(3)Zn+Ag2O===2Ag+ZnO +1、0
13.(1)过滤 (2)Fe2+
(3)Fe+CuSO4===FeSO4+Cu(或Fe+H2SO4===FeSO4+H2↑)
(4)Ni>Cu
[解析] (1)通过操作Ⅰ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2)铁在置换反应中生成亚铁离子,所以滤液②中金属阳离子符号为Fe2+。(3)溶解滤渣①时,稀硫酸往往需要过量,所以滤液③含有硫酸铜和过量的稀硫酸,二者均能与铁粉发生反应。(4)镍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滤液①中的一种成分,而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镍的活动性比铜强。
14.(1)长颈漏斗
(2)Zn+2HCl===ZnCl2+H2↑ 置换反应
(3)上面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4)bca 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解析] (3)使用装置C制取氢气时,应将锌粒放在多孔隔板的上面,打开或关闭活塞时,能控制锌粒与酸溶液的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4)氢气的密度比水小,用F收集氢气时,从b端进气,排出的水进入量筒,可以测量出水的体积,从而判断收集的氢气的体积。
15.(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2)Fe2O3+3CO2Fe+3CO2
石灰水变浑浊 (3)AD
[解析]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中必须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C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3)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铁和一氧化碳不断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此B处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D处的实验现象只能说明反应中有CO生成,即证明A处发生了反应,但不能证明B处发生了反应;一氧化碳能被氯化亚铜的氨水溶液吸收,不用在E处点燃尾气;停止加热后,应持续通入氮气至硬质玻璃管冷却,以防液体倒吸炸裂硬质玻璃管。
16.(1)0.20
(2)解:设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20 g×(1-x) 0.20 g
= x=67.5%
答: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3)H2SO4、ZnSO4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20 g+80 g-99.80 g=0.20 g。(2)因为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设铜的质量分数为x,则锌的质量为20 g×(1-x),再将氢气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即可得出铜的质量分数。(3)分析实验中数据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前质量/g
40
59.92
79.84
99.8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质量变化/g
0.08
0.08
0.04
0
可见第三次实验后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中溶解的物质是反应生成的ZnSO4和剩余的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