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静夜思》人教新课标(2014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静夜思》人教新课标(2014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6-11 22: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静夜思》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歌曲《静夜思》
歌曲《静夜思》由两个部分组成。齐唱部分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构成四句古诗的主旋律,每小节的第一个音(第一小节除外)以及每句诗的结尾音和下一句诗的开头音以级进二度下行构成了下行音阶,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三乐句虽然在节奏上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但旋律上的八度大跳,把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合唱部分一声部是第一乐段的完全重复,第三乐句中的第一小节为一声部的下方五度重复,空旷的感觉使人体会到诗人孤独无依的境遇。歌曲的尾声完全重复最后一个乐句,再一次渲染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古诗《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3.词曲作者简介
(1)词作者:李白
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
(2)曲作者:黎英海
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代表作《阳关三叠》和《夕阳箫鼓》,《静夜思》是作曲家为唐诗而作,刻画出了唐诗的音韵和意境;《枫桥夜泊》是其声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作品首次将吟诵性旋律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并重新发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到歌曲《静夜思》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音律与歌曲旋律相结合的美感和古韵新声的表现魅力。
2.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表现,能够用连贯的气息和优美动人的声音演唱歌曲《静夜思》,二声部合唱时,声音做到和谐统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感受到歌曲《静夜思》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音律与歌曲旋律相结合的美感和古韵新声的表现魅力。
(二)教学难点
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表现,能够用连贯的气息和优美动人的声音演唱歌曲《静夜思》,二声部合唱时,声音做到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重温古诗
1.教师提示下面三个条件学生猜诗人。
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他的诗词洒脱豪放,被誉为诗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学生配乐朗诵 《静夜思》
(1)学生诵读古诗《静夜思》。
(2)学生听歌曲《静夜思》的伴奏,感受音乐情绪。
(3)学生配乐朗诵《静夜思》。
(二)学习歌曲齐唱部分
1.唱一、二乐句曲谱
(1)听辨旋律中缺少的音。
出示歌曲一、二乐句旋律,学生随琴默唱并听辨和填充缺少的音。
方法:教师弹一小节学生听辨一小节,要求学生心里随琴默唱歌谱并记住前面听辨过的音高。
(2)完整演唱一、二乐句歌谱。
(3)演唱下行音阶体会音乐情感
引导学生观察:听辨的骨干音特点并总结特点:构成下行音阶。
学生演唱下行音阶,体会情感。(伤感)
2.唱一、二乐句歌词。
(1)学生演唱歌词。
提示:光、霜、乡字的归韵,突出古诗歌曲的特点。
(2)完整演唱前两个乐句。
总结:下行音阶及旋律整体的下行级进造成了歌曲情绪越来越低沉,表现诗人当时孤独无依的境遇。
3.完整聆听全曲
完整聆听全曲,思考歌曲有几个部分?
教师总结:歌曲分为齐唱和合唱两个部分。
4.学习第三乐句
(1)学生借助旋律线找二、三乐句的异同点
总结得出:节奏相同、音域提高、装饰音发生变化,结尾音结束在主音上。
(2)演唱第三乐句,感受旋律提高八度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
5.完整演唱齐唱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齐唱部分。
(三)学习歌曲合唱部分
1.聆听歌曲合唱部分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合唱部分,关注低声部旋律。
2.唱低声部
(1)演唱低声部歌谱
出示合唱部分第三乐句谱例,学生演唱低声部旋律。

步骤:完整演唱低声部歌谱→和钢琴接唱(钢琴弹学生接)→用手势辅助练习“低头思故乡”这两小节歌谱→完整和钢琴合练低声部歌谱。
(2)唱低声部歌词。
3.演唱合唱部分
(四)完整演唱整首歌曲
学生有感情地跟琴演唱整首歌曲。
(五)了解作者黎英海

(六)课堂小结
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新唱正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国的经典诗词,让它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