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太阳系》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太阳系》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14 09: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
2.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还一起围绕太阳运动。
(出示图片:地球和月球、地球月球和太阳)
2. 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学生自主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板书课题《太阳系》)
(二)认识太阳系
1.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播放视频:宇宙中的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
(播放动画:八颗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
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出示图片: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带)
(三)建立太阳系模型
1.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出示图片:八大行星的大小)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出示图片:八大行星资料)
说明: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作为建模的参考。后面两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两组数据。
3.尝试根据表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介绍:可以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出示图片:太阳系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4.尝试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基础上参考“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5.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6.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太阳系只是浩瀚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几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广阔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