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真题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真题试卷(解析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12 17: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原卷+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
1.(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水利工程。
2.(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
”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
”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
5.(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可知
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2019·全国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可知宣言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说明当时民众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选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众的爱国程度得到加强。
7.(2019·全国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B
【考点】解放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
1948年10月底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因此这一时期对干部培训主要是为执政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措施之一,A选项排除。
工业化建设是在1953年之后,C选项排除。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解放战争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关键词“
1948年10月底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因此这一时期对干部培训主要是为执政全国做准确。
8.(2019·全国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体制改革尚未展开,B选项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这一时期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2019·全国Ⅱ)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B.
自然
C.

D.
政治
【答案】
C
【考点】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神、自然和政治的主题不符合三者的主张,三者都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AB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10.(2019·全国Ⅱ)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
文化趋于活跃
B.
政治变革加速
C.
市民阶级出现
D.
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
A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显示可知,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地区文化得到传播,思想领域较为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
15世纪的欧洲尚未出现政治制度的变革,B选项排除。
欧洲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活体字印刷术的传入及文化发展有关,C选项排除。
马丁路德派宗教、加尔文派宗教及英国国教等新教的传播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准确把握,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地区文化得到传播,思想领域较为活跃。
11.(2019·全国Ⅱ)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
D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
法国正式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是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后,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平等的要求,并未说革命的方式,B选项排除。
法国大革命并未阻止封建王朝的复辟,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启蒙运动的准确把握,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
12.(2019·全国Ⅱ)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
A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重点是农业,C选项排除。
苏联社会生活需要最主要的产品不是钢铁,而是轻工业产品,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准确把握,材料说明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82分)
13.(2019·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
”、“
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即可概括出变化是
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根据材料“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需要从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列强倾销商品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
(2)根据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
”、“
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
”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根据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意义需要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民族经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及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1)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
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鸦片战争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2019·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考点】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
【分析】本题是一题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认识与评价。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明治维新
【解析】【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期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下级武士的参与;根据材料“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可知到后期中下武士成为反对势力。
明治维新前期因为在幕府统治之下武士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所以成为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根据材料“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可知到后期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武士的特权和生活来源丧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战争的意义需要从政府稳定、推动改革及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1)
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
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治维新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6.(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
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
”、“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即可概括出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有
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结合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可分析出设立中国战区的意义有
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等。
故答案为:(1)
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
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二战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考点】文学成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
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即可归纳出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有
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
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等角度去概括。
故答案为:(1)
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
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赋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试卷分析部分
1.
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3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8(36.9%)
主观题(占比)
82(63.1%)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2(70.6%)
主观题(占比)
5(29.4%)
2.
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单选题
12(70.6%)
48(36.9%)
材料分析题
5(29.4%)
82(63.1%)
3.
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容易
0%
2
普通
88.2%
3
困难
11.8%
4.
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2.6%)
1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2.6%)
2
3
宋明理学
4(2.6%)
3
4
商业的发展
4(2.6%)
4
5
戊戌变法
4(2.6%)
5
6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2.6%)
6
7
解放战争
4(2.6%)
7
8
经济体制改革
4(2.6%)
8
9
苏格拉底
4(2.6%)
9
10
宗教改革
4(2.6%)
10
11
启蒙运动
4(2.6%)
11
12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2.6%)
1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5(16.1%)
13
14
两次鸦片战争
25(16.1%)
13
15
现代信息技术
12(7.7%)
14
16
明治维新
15(9.7%)
15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5(9.7%)
16
18
文学成就
15(9.7%)
17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