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全册教案(12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四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全册教案(125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6-15 21: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万以上数的认识,线和角,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平行和相交,解决问题,混合运算,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混合运算。本册的除法教学是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两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会用综合算式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能进行简单运算。认识亿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3、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4、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答应用题,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有用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其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先列表分析,在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7、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观察物体。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关键
1、通过“精讲巧练”,使学生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2、通过分析并改变条件和问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口算、简便运算练习卡片,小黑板。

?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
--------万以上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亿以内的数。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万、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的实际意义。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例,教学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第二段教学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第三段教学认识近似数,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1)重点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2)把认识整亿的数和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十进制记数法。
(3)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近似数,学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3、重视发展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
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能按照数级由高到低正确的读数、写数;能根据级数单位说出数中各数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数值;理解一个数所含的级数单位和它的组成;能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能按要求求出大数目的近似数。
数学思考方面: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积极探索,并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进行思考;在交流中,能正确表达自己操作、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解决问题方面:能主动到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量信息。会用大数目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数量,用对大数目的感受去解释生活中的统计数量,能恰当的使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又比较深厚的兴趣;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于寻求方法努力克服。对学习中的错误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页整万数的读写
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万数。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想教育:对本单元的学习又比较深厚的兴趣;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于寻求方法努力克服。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万数。
教学具准备:演示文稿、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
茶叶:七十八万吨 甘蔗:九千零五十一万吨 油菜籽:一千一百四十万吨二、
1.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780000 读作:七十八万 七十八万 写作:780000
举例明确写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整万数的读写。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写
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想教育:对学习中的错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
教学重难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读出下面各数:
250000 3450000 10390000 998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十六万 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 二千零六万
3、整万数是如何读写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万数的读写方法,今天我们继续亿以内数的读写。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1)在计数器上拨珠:5个一千万,2个一百万,三个十万,9个万,5个千,2个百,三个十,9个一。
(2)谁能读一读这个数?你是怎样读的?
(先读万级,五千二百三十九万;再读个级,五千二百三十九。)
2、(1)观察计数器,3个百万和4个千合起来是多少?
(2)指名回答。(三百万四千)
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先读万级,三百万;再读个级,四千。)
(3)观察:这个数中哪几个数位上是0?通过读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
(4)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试一试。
(5)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使学生明确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个级上的数和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一样。
十万位、万位、百位、十位、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
3、(1)观察计数器,四百零八万零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分析这个数的读法,对于各个数位上的0是怎么处理的?
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让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进行填写,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4、试一试:
针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这一难点,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2、3
练习时让学生读写完毕后都要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读、写的。
四、小结
作业设计:
基础性: 想想做做:4、5、6,
创意性: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思考题。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亿数;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想教育:对学习中的错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
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设想:
学习过程:
1.提问:
(1)说出亿以内的计数单位。
(板书: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0个千、10个万、10个十万、10个百万呢?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万和十万,十万和百万,百万和千万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560000 4325610 10020007 2307006 685030
3.从右到左说出326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千万”大的数。如:我国2003年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如下:
水泥九亿吨;原煤十七亿吨;布。
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亿数的读写。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万。然后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一直数到九千万,再拨上一千万。
提问:九千万再加上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板书“亿”。(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万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
提问:再加一亿是多少?
教师明确:亿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板书“十亿”。(写在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亿、一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然后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出示 P89页数位顺序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教学整亿数的读写。
学生看书自学,通过整万数的读写,将知识迁移到整亿数的读写上。
练习:想想做做 1、2
5、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 学生自己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全班交流。
(2)??? 出示小萝卜和小辣椒不同的书写方法
(3)比较:那种书写方法简便?
小结:为了方便读数、写数,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4)讨论改写的方法:
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
(5)A、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 )万 70840000=( )万
500000000=( )亿 2300000000=( )亿
6、想想做做 3
作业设计:
基础性: 想想做做 4、5
创意性: 有兴趣的学生自学二进制计数法。
板书设计:
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数
素质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基本能力: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亿数;
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设想:
学习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过数位顺序表,学过个级和万级,谁来说说个级包括什么,万级包括什么? 读出780000,11340000,5634890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一)、
1、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那么十个一千万是多少?(一亿)
十个一亿是多少?(十亿)十个十亿是多少?十个一百亿是多少?十个一千亿是多少?
2、翻开书89页,看一下例题,你都知道了什么?这几个产量的数字自己在本子上写写看看,写完了小组讨论一下。
3、看一下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快速把它填完。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下面的一句话一起读一下,划下来。
5、想想做做1、2题
(二)、
1、一起读一下90页上的例题,在本子上试着写出这两个数来。
2、有两种写法,9600000和960万,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些?把下面的一句话读一读,划下来。
3、想想做做第4题
作业设计:
基础性: 想想做做3、5题。
创意性: 你知道吗?回家查资料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来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忆以内数的读写法,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并能结合所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忆以内数的读写法,能熟练地比较数的大小,能把一些大数目的数字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具准备:数位顺序表、电脑
教学设想:
学习过程:
一、??????? 复习
1、??????????? 出示96页的第3题,指名学生练习写数
2、??????????? 出示题目:
请你读出下面各数:
53040000000 13054896 49000 17000000 2020000
56785 30000 35000 3220000 1294 149600000000
二、??????? 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题目,巩固学生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1组成的数的认识(96页的第一题)
2、复习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97页的第4、5、7、8题)
三、??????? 小结
四、??????? 测试
课后小结:













拓展平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9-21页
【教材简析】
《编码》是青岛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平台的内容。通过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学生对数字已经很熟悉了,利用数字已经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一些编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身份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的编码特点,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比较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生齐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了是吗?诗人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这是一首数字诗,妙在按顺序嵌进十个数字。像这类数字诗还有很多,数字走进诗中,为诗平添了几分佳趣。那么数字走进生活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字王国,体验神奇的数字编码吧!出示课题:数字编码
二、激发思维,引导探究
1.举例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谁能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
生:邮政编码、车辆牌号、电话号码(板书)、身份证号码(板书)、学号、房牌号码、商品编码、报刊杂志的刊号等等。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邮编、房牌号、公交站牌、车牌号、银联卡、积分卡等)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编码是最常见到的?
生: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码、电话号码。
课前让同学们分小组收集了这些编码的含义及其编排规律。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派代表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
(1)小组长从邮政编码的组成、含义、各地的邮政编码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编码这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2)各小组的同学对邮政编码的知识做补充汇报。
(3)同学们提出自己对邮政编码的理解和疑惑。
教师小结: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
邮证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投送范围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
??? 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 前两位数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 第三位数字表示邮区代号;
??? 第四位表示市(县)的编号;
??? 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
如:市南区东部的邮政编码是266071,西片的是266002
第二小组
(1)小组长根据本组同学从电话号码的组成、含义、常用电话号码、身边的电话号码这四个方面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
(2)其他同学补充汇报。
(3)提出问题,讨论或上网查询解决。
问题:这些号码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119 120 12315 112 114 10086
第三小组
(1)小组长根据本组同学从车牌号码的组成、含义、市内常见车牌号码和特殊的车牌号码这四个方面对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
(2)补充汇报。
问题:①车牌号码的编码与邮政编码和电话号码有什么不同?
②鲁B……字母B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③不同颜色的车牌分别代表哪一类车?
第四小组
(1)小组长根据本组同学从身份证的组成、含义、作用、新旧身份证的区别四个方面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
(2)各组同学补充汇报。
问题:①说一说老师的身份证上的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板书本人身份证号码)
②说出自己身份证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③身份证中的X表示什么?
第五小组
小组长汇报本组的同学收集到的其他编码知识。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学生的准考证编码等。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号码。如:商品编码、报刊杂志的刊号、密码的设置,各种卡(银行卡、饭卡、IC卡等等),人民币上,书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编号。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符号、数字来描述一定的规律,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出客观规律,避免日常语言的烦琐或含糊不清,看来数字的作用还真是巨大的。
三、激励成功,反馈训练
1.编参赛号
出示19页信息:你们能运用刚才掌握的编码知识帮助他们给每个学生编一个参赛号码吗?
编码之前请大家先思考几个问题:①参赛号码中应包括什么?(学校、年级、序号)②按怎样的顺序排列?
下面小组合作,尝试编码。
2.完成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思考之后,组内交流自己的认识,共同完成问题的解答。
全班交流教师掌握学生完成情况。
3.完成自主练习2
独立审题,完成练习。提问:你喜欢这种统计方法吗?为什么?请用这种方法课后对本班同学是否喜欢数学……进行一次调查统计。
4.完成自主练习3
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学号吗?
生:2002××××
课件出示一组学生的学号。
问:你们知道这些学号表示的含义吗?
今天就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更加实用的档案号。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四、总结升华,拓展提高
数字与编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编码有许多学问,用到许多的知识。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要想更好地运用数字编码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第二单元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经历直线、射线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讲授】射线和直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识图形线段。
2、线段的特点。
3、让学生画线段。
4、测量线段的长度。师同时板书:线段:一个端点,可测量。
新课导入
? 请打开课本42页看主题图。上面你能找到线段吗?除了线段外,你还发现哪些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
根据信息你能提想提出什么问题?(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一些的问题。
二、新课探究
? 1、教学射线
(1)、 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
??? 细心观察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车灯射出的光线是从一点射出的,很直并且这条光线射得很远很远。像车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射线。
(2)什么是射线?
? 什么是射线?看课本42页,自己读一遍吧,三人小组互相说说,齐读一遍。
教师:边讲边画课件演示射线的形成过程: ????????????
(3)射线的特点
? 我们认识了射线,射线有什么特点呢? (三人小组讨论)
? 小组汇报:(略) 师板书:一个端点,直,可测量。
(4)画射线 ,教师示范,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5) 举例:在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射线?
? 学生回答后,教师大屏出示搜集的一些例子。(如:汽车的灯光、手电发出的光、霓虹灯发出的光、太阳光)21教育网
2、教学直线
? (1)什么直线
?? 教师:指着射线说:把线段的一端无限 (?http:?/??/?www.21cnjy.com?)延长可到一条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呢?看课本43页是怎么说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说一说 。(生:直线)师板书:直线
(2)教师课件演示直线的形成过程,同时出示概念。
(3)直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师重点板书: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4)画射线 。照样子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指名到黑板上画。
3、 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
?? (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2)?有什么区别?(三人小组交流)
??? 小组汇报.
???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相同点和区别,他们又有什么联系呢? 先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你能指出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 ?????A·????????? B·
????? 指名指一指。
??? (3)从这幅图上看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关系呢?
???? 师总结,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21cnjy.com
?? 4、课堂小结: 板书课题:射线、直线和线段
三、巩固练习,课堂提升。
下图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课本自主练习第二题)
2、火眼金睛辨对错 (对的打“√”号、错的打“×”号
(1)一条线段长6米? 。(????? )
(2)一条射线长100米。(????? )
(3)一条直线长120米。(????? )
(4)直线比射线长。(??? )
(5)直线是线段的一部分。(???? )
3、小竞赛。在半分钟之内,通过点A画射线,看你能画几条?????? A·
?? 4、通过点A画直线,你能画几条????????? A·
?? 5、经过A、B两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你发现了什么?
? ?????????????????A·???? B·
??? 让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 教师总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四、全课小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 教师质疑。
??? 五、板书设计:?
?? 射线和直线?????????????????????
????线段: 2个 可以 射线:1个????不可以 直线:没有? ?不可以

角的认识与测量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建立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符号意识,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 体验角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建立平角、周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发现:
(1)铲斗臂上有角。
(2)铲斗臂形成了锐角、直角、钝角。
铲斗臂伸平时学生有可能觉得是一条线,也可能认为是平角。
过渡:铲斗臂伸平的时侯,是线还是角呢?让我们做个活动角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设计意图】由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角 (?http:?/??/?www.21cnjy.com?)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观看课件,感知铲斗臂在旋转过程中形成了角,引领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角。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讲授】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活动角,经历角的形成过程。
1.操作活动角,经历角的形成。
(1)独立操作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大的活动角,我们一般从 (?http:?/??/?www.21cnjy.com?)重合开始,让一条边不动,朝这个方向旋转另一条边。请你按照这个方法用手中的活动角来转一转,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21教育网
(2)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可能出现:
①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操作活动角展示角的形成过程:让活动角的一条边不动,旋转另一条边,开口逐渐变大,依次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
小结:通过操作活动角,你觉得锐角、直角、钝角都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发现锐角、直角、钝角都是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绕顶点旋转形成的。
② 学生可能展示:继续转下去,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再转下去,两条边就重合了。
2.认识平角
(1)从角的组成来认识平角。
提问: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你认为是角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认为不是角的同学理由可能有:
????? ①它没有顶点。
②这是一条直线。
认为是角的同学可能这样辩论:它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所以是角。
让学生在活动角上找到顶点、两条边,明确和锐角、直角、钝角一样有相同的特征,所以是角。
(2)从角的形成过程来认识平角。
谈话:回想一下,这个角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可能会发现:它也是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绕顶点旋转形成的,所以也是角。
引导学生用动作模仿形成过程,借助旋转认识平角。
3.认识周角
提问:继续转,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时,也是角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理由,有可能认为:只有一条边,不是角。也有可能认为: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所以是角。
让学生找一找顶点和两条边,并回想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活动 (?http:?/??/?www.21cnjy.com?)角,学生转动活动角,在操作中理解角的形成,获得了对角的深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转到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两边重合时,也是角吗?两次冲突,两次辩论,学生思维碰撞,在辩论中对角的理解逐渐明晰,迁移类推能力也得到发展。21cnjy.com
【讲授】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一)尝试画角,理解角的特征。
1.学生尝试画角。
2.展示交流,感受符号的必要。
谈话:大家看,这两个也是角吗?(引导学生注意平角和周角的画法)
学生可能回答这是角,因为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引导学生感觉这样画出来很像是直线和射线,需要再添加个符号,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角。
3.借助旋转,创造符号。
学生尝试创造角的图形符号。
展示交流:看这位同学创造的符号,告诉大家,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有用弧线的,也有可能使用箭头,都是用来表示角是怎样转出来的。
小结:同学们真有创意,用一个小小的符号就表示出了角的形成过程。
4.给出新认识角的名字:平角、周角。板画平角、周角。
(二)联系对比,总结概念
1.借助画角,总结概念
提问:回想我们画角的过程,这些不同的角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发现:都是先画一个顶点,两条射线,再加上符号表示出形成过程。板书: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2.认识角的书写符号。
介绍:角,通常用这样一个符号“∠”表示,为了便于区分,给这些角编上序号,1号角就可以记作“∠1”, 2号角就可以记作“∠2”。
【设计意图】对平角、周角画 (?http:?/??/?www.21cnjy.com?)法的探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在画法的比较中,总结概括角的特点,从而对角有清晰的认识、深刻的理解。21·cn·jy·com
【练习】四、巩固拓展,深化概念
1.寻找生活中的角。
再回到繁忙的工地,思考铲斗臂在旋转中形成了哪些角?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2. 排列顺序。
出示下图,按角的大小排顺序。
?追问:为什么锐角最小?周角最大?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关系。
?3.寻找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生可能联系旋转过程思考:周角是转一周,平角是转半圈,直角是转半圈的半圈,所以1周角=2平角=4直角。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找生活中的角的活动,丰富了 (?http:?/??/?www.21cnjy.com?)学生对角的理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按角的大小排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建构完善角的知识体系,并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关系。也为下节课角的度量做了孕伏。2·1·c·n·j·y
【活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谈到:
知识:认识了平角、周角,知道了角是怎样形成的。
方法:类推、创造符号等研究图形的方法。
感受:数学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很有趣等。
总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角的世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我们以后会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梳理,形成对角的完整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图形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回顾梳理的能力。


第三单元 扬 帆 奥 运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训练
2.笔算
23×15 30×87
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为迎奥运,青岛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

1.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东西快速路。从火车站到石老人现在仅需25分钟左右,能节约一半时间。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口袋。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后请学生板演各种做法。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可能交流:
①估算:213≈200 200×15=3000
交流结果:估算是大约值,不是精确值,所以不能用这个答案。
②列竖式计算
结果是精确值,可以用。
(3)师:对于这种方法,你有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分析算理: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难点。
教师在板书中用红笔画出。
(4)算完后,可以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5)对照着竖式,小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师小结方法。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2 6 0 2 6 0
× 1 2 × 1 2

?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四、自主练习
1.第1题
这是一道笔算乘法的基本练习题,其中包括了末尾有0的情况。竖着第2列是因数中间有0的情况,暂时不练,放在下节课中解决。
2.第2题
这一题是着重练习末尾有0的情况,学生自己解决。
3.第3题
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练习。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师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要求学生用估算检验。
这是一道笔算乘法的基本练习题,其中包括了末尾有0的情况。竖着第2列是因数中间有0的情况,暂时不练,放在下节课中解决。
2.第2题
这一题是着重练习末尾有0的情况,学生自己解决。
3.第3题
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练习。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师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要求学生用估算检验。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213×15= (米) 260×12= (米)
2 1 3 2 6 0 2 6 0
× 1 5 × 1 2 × 1 2
1 0 6 5 ……213×5的积 5 2 0 5 2
2 1 3 ……213×10的积 2 6 0 2 6
3 1 9 5 3 1 2 0 3 1 2 0


课后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学生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1.口算训练
2.笔算
148×15 850×17 209×18
笔算后集体反馈,学生会提出209×18是中间有0的乘法,
教师乘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到底209×18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2.学生汇报。板书竖式。
三、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1.口算训练
2.笔算
148×15 850×17 209×18
笔算后集体反馈,学生会提出209×18是中间有0的乘法,
教师乘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四、探究新知
1.师:到底209×18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2.学生汇报。板书竖式。
2 0 9
× 1 8
1 6 7 2
2 0 9
3 7 6 2

着重解决当乘到0的时候,该如何解决。
3.师小结
五、???????? 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5.口算训练
6.笔算
148×15 850×17 209×18
笔算后集体反馈,学生会提出209×18是中间有0的乘法,
教师乘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六、???????? 探究新知
5.师:到底209×18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6.学生汇报。板书竖式。
2 0 9
× 1 8
1 6 7 2
2 0 9
3 7 6 2

着重解决当乘到0的时候,该如何解决。
3.师小结
七、自主练习

1、书39页第4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学生独立解答。
做完后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连线的依据以及使用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连的快的学生介绍自己为什么连的快。
可以先根据末尾2个0的,再根据末尾1个0的,最后还可以根据积的个位来判断是否正确。
2、第5题
由学生自主解答。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
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2 0 9
× 1 8
1 6 7 2
2 0 9
3 7 6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
2、加强计算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计算正确率、速度的提高。
难点:加深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口算练习
11×40 75×20 220×3 14×5
26×3 3×800 4×320 32×4
230×2 50×10 101×8 302×4
二、笔算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
148×15 375×24 603×26
240×80 850×12 309×50
集体反馈,学生选取1题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解决问题
书本39页第6题
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题。学生先根据统计表后面的提示独立计算并填写,然后交流填写的方法。并可以问问为什么黑花最少。
书本第7题
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集体订正。注意估算的方法。
5.火眼金睛辨对错。
书本第8题。学生独立做完后,集体交流,分析错误原因。还可以请做题又对又快的学生来介绍经验。
6.补充练习:
(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
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
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选择一个进行解答。
(2) 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 鲜鱼25元/千克
是鲜鱼的5倍买鲜鱼,拿2500元够吗?对虾一共卖了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乘到哪位积就和哪一位上的数字对齐

课后小结: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重 点:计算正确率、速度的提高。
难 点: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口算训练
200×3 3×26 6000×20
18×3 2×25 40×200
11×400 70×20 8×18
19×5 50×300 210×40
2.估一估,算一算。
106×27≈ 178×16≈ 206×28≈ 880×40≈

3.解决实际问题
书本40页第9题
这道题是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志愿者在干什么?然后自主解决。解决后,交流方法。引导用估算的学生说一说方法及判断依据。
4、填一填
书本第10题。以表格形式呈现了笔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学生能够自主尝试厚,组织交流。明确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5.你能在 中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吗?

× =12000

× =36000
6.国庆长假电视塔价格规定如下:
购票人数 1――50 51――100 100人以上
每人票价 26 22 20
青师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去电视塔参观,一班47人,二班48人,三班53人。
(1)??? 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元?
(2)??? 三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7.聪明小屋
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
47×126=
1 2 6
× 4 7

拓展:如果两个因数都是三位数,你能解答吗?如何解答?

课后小结: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能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式,渗透比例和函数的思想。
重、难点: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看图,知道这是哪里吗?
对,这是我们美丽的青岛。青岛的沙滩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可是,沙滩上往往会有石子、垃圾,所以就会有筛沙车清理沙滩。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吗?问题是:
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介绍沙滩上的筛沙车
生提出问题:
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二:
教师:
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出示下表)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工作总量(平方米)

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
谁能说一说?
谁想把你填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的答案。
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讲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哪个小组想将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学生——
每人一张表格
独立填写
生:我用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乘时间可以算出15分钟清洁沙滩的总面积。
……
生: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小组汇报,交流。)
三: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我们刚才是从表格的左边往右边观察的,如果从表格的右边到左边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师完整板书—)
(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活动四:自主练习
1.第一题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组织交流算法。鼓励学生灵活利用积的变换规律进行计算。
特别引导学生观察第三组题目,因数怎样变化的?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2.自主练习第二题
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因数的变化。
3.填表,找出变化规律。
因数 12 120 12 2 120
因数 4 4 400 4 40

(1)?? 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 )
(2)?? 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时,积( )
(3)?? 当一个因数缩小6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 )。
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积( )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两个因数都变化时,积怎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课后小结: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重 点: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 点: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3= 48×2= 24×5=
120×3= 48×20= 24×25=
12000×3= 48×200= 24×75=
算完口算,让学生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
二、填一填
因数 20 40 200 200
因数 5 5 10 20
积 200 2000

三、书本43页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练习“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进行解答。
四、练习第6题
学生能够独立解答。交流时,学生能够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
五、第7题,填一填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出现了四位数,因此学生可以用计算器算。算完后,学生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六、补充练习-走进生活
一盒水彩笔的单价是26元,买5盒这样的水彩笔要多少元?买30盒、60盒、600盒、800盒呢?
单价 26 26 26 26 26
数量(盒) 5 30 60 600 800
总价(元)
说说看,每次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式计算后填表。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因数 × 因数= 积
不变 扩大(缩小) 扩大(缩小)


课后小结: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重 点: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 点: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七、口算
12×3= 48×2= 24×5=
120×3= 48×20= 24×25=
12000×3= 48×200= 24×75=
算完口算,让学生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
八、填一填
因数 20 40 200 200
因数 5 5 10 20
积 200 2000

九、书本43页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练习“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进行解答。
十、练习第6题
学生能够独立解答。交流时,学生能够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
十一、? 第7题,填一填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出现了四位数,因此学生可以用计算器算。算完后,学生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十二、? 补充练习-走进生活
一盒水彩笔的单价是26元,买5盒这样的水彩笔要多少元?买30盒、60盒、600盒、800盒呢?
单价 26 26 26 26 26
数量(盒) 5 30 60 600 800
总价(元)
说说看,每次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式计算后填表。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因数 × 因数= 积
不变 扩大(缩小)扩大(缩小)?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 我跟爸爸学设计
——平行与相交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2、学绘画平行线与互相垂直。
难点: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信息窗以一列火车要过隧道为背景引入对两点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 具:
班班通、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讨论、猜想、分析。

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
对!可以修隧道,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活动二
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
活动三
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
活动四
说说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学生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再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
活动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
活动六
自主练习 1、2题。(学生独立画图。)
板书设计:
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后小结:








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第2课时
教材简析
信息窗以一列火车要过隧道为背景引入对两点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的学习。
教 学 目 的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进行相关的自主练习。
3、学习“我学会了吗”的相关知识。
教 具
班班通、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活动二
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在下面的字母中找出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E F H K L N Z
3、???????????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A
·A

4、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
·A ·A
·A

活动三
自主练习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全班集体订正。
活动四:
“我学会了吗?”学生自己看图,理解题意,
你能接着完成这幅画吗?
图中的哪些线可以看作线段和射线?
哪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
从小房子到院门口,哪条路最近呢?
活动五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1、在下面的字母中找出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E F H K L N Z
2、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A
·A

3、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
·A ·A
·A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是以简笔画呈现信息的综合自我检测题。题中包含了本单元所学的全部内容。通过练习,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和能力发展状况, 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会画平行线和垂线,并学会在生活中应用。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学生初步掌握复习与整理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本单元学习了“平行与相交”,你感觉这一单元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也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之出,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欣赏并完成书上的图画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那你们欣赏画的水平也一定很高,老师这里有一张画,同学们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课件出示第64页的画)
2. 在小组内议一议,然后找二、三组的代表谈一谈。
3. 同学门打开书第64页,你能接着完成这幅画吗?
4.观察完整的图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线可以看作线段和射线?
②哪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
③从小房子到院门口,那条路最近呢?
【设计意图】 学生在欣赏中找到图画的欠缺,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对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每人一张题纸)
1.过P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如下图,学校计划修一条小路和公路相通,怎样设计才能使这条小路最短?



3.学校举行大型团体操比赛,要求纵队之间的距离为1米,如果AB表示其中的一个队,你能画出与它相邻的纵队吗?(用1厘米表示实际1米)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注意了层次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中第2、3个练习题的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
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学生对自己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都有一个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小结,有些什么收获,明确了哪些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
【课后反思】
对于具体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五单元 收获的季节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四则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素材来研究除法计算。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材把知识融入现实问题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练习的编排一方面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注重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四、单元教学建议
1.?? 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4.??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 点: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难 点:计算时要“退位”。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8÷6 100÷5 183÷3 35÷7
50÷5 100÷4 238÷7 129÷3
(2)简单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信息窗1
从古到今,农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耕作方式 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
人力 6
耕牛 60
手扶拖拉机 96
四轮拖拉机 540
2.观察,你从中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选择性使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但是要提的合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提议的基础上,独立列出算是并思考算法,
教师板书算式96÷6
540÷6
540÷60

4.这些算式你们都会算么?想一想,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方法要给与肯定。
如:9个十除以6得1个十,余3个十,3个十加6得36,36除以6得6,10加6得16
有的学生可能用想竖式的方法

5.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口算960÷6吗?
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三)自主练习
1.书p66的自主练习第一题:口算
学生口算完后,对比找规律,比较上下两排的算式,你发现口算方法有什么规律?

2.书p67的自主练习第三题:口算
小组交流:买哪箱橙子更合算?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不同的是,今天的口算都需要“退位”,在信息窗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540÷60这个算式还没有解决,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 96÷6=16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 540÷6=90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 540÷60=?
960÷6= 160
课后小结: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 点: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0÷20 50÷10 60÷30 160÷80
100÷50 250÷50 360÷60 390÷30
(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
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
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1.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2.交流口算的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别人的好方法,选择最合适的。

如:60×9=540 所以540÷60=9
或者 540÷6=90 所以540÷60=9
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学生已经有了用口诀求商和第一个红点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并进行方法的交流。)
3.质疑:问题口袋
我们刚才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
(每个红点问题后都有问题口袋,鼓励学生学会新知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40÷60= 480÷30= 750÷50=
630÷30= 600÷30= 720÷60=
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内循环180周。
(1)??? 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
(2)??? 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1)??? 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时刻注意计算要验算,养成养好习惯。)
板书设计:
540÷60=9
想: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
60×9=540 所以540÷60=9
或者 540÷6=90 所以540÷60=9

课后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能力。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生能迅速准确口算。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复习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3.在口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4.口算
二、基本练习
1、某校四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如下
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 160人
超过标准体重的人数 20人
低于标准体重的人数 10人

(1)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是超过标准体重人数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实验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若平均每个班40人,问三年级有几个班?

3.20台录音机共980元,平均每台多少钱?
4.今天上午共摘苹果960千克.
(1)平均每40千克装一筐,需要多少个筐?
(2)960千克送给小朋友120千克,剩下的还能装多少筐?
三、提高练习
1.小实验
用弹簧秤,称物体,在一定的范围内,物体每增加,可使弹簧伸长,分小组作试验,并记录下来。
学生做试验,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在动手操作、灵活性较强的练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的能力。)
2.聪明小屋
是周六,是双休日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说出想的过程,看哪一个小组想的最快,办法最巧妙
板书设计:
180÷3= 80÷20= 750÷50= 120÷40=
630÷3= 60÷30= 720÷60= 540÷30=
课后小结: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确上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试商方法。
难 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农作物?
你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么?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见到的或知道的农作物,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的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新授
1.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回答:玉米的播种时间是5月份,生长期为120天;小麦的播种时间是10月份,生长期为235天;花生的播种时间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的数学问题:玉米的生长期十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呢?几月份收玉米?什么时间收小麦?。。。。。。
(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么?
120÷30 这道题怎么计算?(学生口算直接说出得数)
(2)师:我们已经会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么?
学生自己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3)对于同学们写得竖式,你有问题要问么?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4)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能自己试着解决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全班学生交流想法及计算过程。
学生交流估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2.根据这幅图,我们还提出了其他问题:花生、红薯、大豆的生长期分别是几个月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
3.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第二题。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 小麦的生长期大约是几个月?
120÷30 = 235÷30=
4 7
30?????? 120 30 235
120 210
0 25

课后小结: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难 点
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说一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3.火眼金睛辨对错
完成书上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自主判断计算对错,不对的题改正过来。

(二)综合练习
1.下面是亚洲几个国家的陆地面积

国家 中国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菲律宾
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960 190 80 30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巴基斯坦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一级枣有90千克,二级枣有170千克,三级枣有230千克。
(1)一级枣每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2)二级枣每装一箱,需要多少个箱子?
(3)三级枣每装一箱,12个箱子能装完吗?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来计算。第3问,学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只要有道理都可以。

3.面积为的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平均每平方米小麦大约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氮、磷、钾各多少克?

先让学生弄懂题意,再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农业知识

4.一条路长,已经修了,剩下的每天修,大约还需要几天修完?

5.有橘子,平均每装一箱,需要准备多少个箱子?
三、趣味练习
6.估一估,连一连,商是几位数。
800÷40 716÷70 850÷50 97÷40
120÷60 526÷40 630÷60 510÷90

三、(趣味练习)
人体趣味数字:
儿童的头发平均每月(按30天)长
儿童的指甲从出生到10岁大约可以长
人1小时大约眨眼840次。
(1)儿童儿童的头发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
(2)儿童的指甲平均每年大约长多少毫米?
(3)人平均每分钟大约眨眼多少次?
以小组合作为主,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求得结果。
板书设计
20×( )﹤91 ( )×30 ﹤ 94
98 ﹥30×( ) 50×( )﹤190
( )×60﹤482 402﹥ 70×( )

课后小结


信 息 窗 3
第一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
商的方法。
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张照片,她想每60张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
要几本影集?
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60÷60=6(本)
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
二、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
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372÷62= (吨)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班内交流)
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
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
372÷62= (吨)

6 2)3 7 2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 6×62得372

答:
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四、概括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 )<87 42 ×( )<88
61 ×( )<135 40 ×( )<90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92 ÷ 23 = 345 ÷ 23 =
864 ÷ 32 = 656 ÷ 41 =
3、试一试:
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372÷62= (吨)
60 □
6 2)3 7 2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 6×62得372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笔算方法,体会用“五入”法把除
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并能简便正确地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
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口算: 270÷30 250÷50 400÷40 720÷90
二、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⑴、请学生列式:850÷17= ( 吨 )
⑵、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小组里交流,班级汇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把17看作几十来试商?介绍“五入“法)
850÷17= ( 吨 )
20 4 20 5 0
1 7 )8 5 0 怎么办? 1 7 )8 5 0
6 8 8 5
1 7 0
商4小了 改 商 5
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
验算一下看结果是否正确?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你会做吗?验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323÷17= ( 吨 )
20 1 8 20 1 9
1 7 )3 2 3 怎么办? 1 7 )3 2 3
1 7 1 7
1 5 3 1 5 3
1 3 6 1 5 3
1 7 0
商18小了 改 商 19
(提醒学生计算完了,别忘在横式上写得数和单位名称,并且回答要完整。)
比较两种灌溉方式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滴灌比喷灌每公顷节约用水……
3、我们村有棉田,如果采用滴灌可以节水……
(这是前面计算的延伸,可放给学生自己解决)
4、会计算598÷18吗?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可以把18看作几十来试商?(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试商方法)
四、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28 ×( )<134 97 ×( )<578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72 ÷ 18 = 171 ÷ 57 =
266 ÷ 38 = 368 ÷ 16 =
五、概括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了笔算除法题你发现什么?再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四舍“法或”五入“法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
板书设计: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850÷17= ( 吨 )
20 4 20 5 0
1 7 )8 5 0 怎么办? 1 7 )8 5 0
6 8 8 5
1 7 0
商4小了 改 商 5
课后札记:
第三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3、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1、口算游戏
30÷10 42÷3 120÷40 150÷50
210÷30 60÷4 540÷6 900÷50
360÷30 960÷4 720÷8 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70 7 40 9 40 5
68)5 4 6 43)3 7 6 39)2 3 2
4 7 6 3 8 7 1 9 5

3、计算比拼
162÷39 568÷47 196÷23 490÷16
80÷18 762÷29 472÷23 176÷1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4、实际应用
⑴、有趣的信息
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 )升。
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 )倍。
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二、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一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70 7 40 9 40 5
68)5 4 6 43)3 7 6 39)2 3 2
4 7 6 3 8 7 1 9 5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4-7、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札记:


第四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法。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㈠、算一算,比一比。
224÷56 612÷18 608÷32
186÷56 552÷18 798÷32
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还要注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集体订正答案。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指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除三位数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及计算方法。)
㈡、解决问题。 (77页8—14题)
1、野营:报名的三年级有134人,四年级有118人。每18人需要一口锅。
⑴、需要准备多少口锅?
⑵、三、四年级各需要多少顶帐篷?
(练习时,应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
2、下面是几位手工编织者编织拖鞋的情况。请将表格填完整。
李芳 赵敏 张林 李梅 范青
工作总量(双) 128 145 141 306 112
工作时间(天) 32 29 47 51 28
工作效率(双/天)
(这是一道巩固常见数量关系的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含义,待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计算填表)
3、先生用820元买了20箱饲料。上网后发现,该产品从厂家直接购货,每箱32元。他一共多花了多少钱?
4、心脏的跳动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婴儿每分钟跳动140次;幼儿每分、
钟98次,;成年人每分钟72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排出大量血液。正常情况下,一个白天(12小时)大约可排出420万毫升的血液。
⑴、婴儿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约是成年人的多少倍?
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计算并验算
96÷32 310÷62 87÷29 240÷48
117÷13 568÷71 108÷12 224÷28

6、饮料促销
销售方式1 1瓶 每瓶10元
销售方式2 1盒(2瓶装) 每盒16元
销售方式3 1箱(6瓶装) 每箱40元
张叔叔要用160元去购买饮料,你认为怎样购买最合算?
(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只要有道理即可)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二
㈠、算一算,比一比。
224÷56 612÷18 608÷32
186÷56 552÷18 798÷32
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8-14、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小结:













第6单元: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http:?/??/?www.5ykj.com?/?Health?/?" \t "http:?/??/?www.5ykj.com?/?Health?/?shi?/?_blank?)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围绕主要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一个信息窗。
这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货物的情境。“合作探索”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借助第一个红点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究及数学模型的建构。借助第二个红点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引领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信息窗1运输货物——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相遇问题
本单元教材特点:
1.关注学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