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夏
秋
冬
春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走进本课,一起去听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
理请说明顺序,掌握说理方法;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优美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2-3段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 3段
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4段
决定大自然语言出现的因素:
1 纬度
2 经度
3 高下的差异
4 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 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如何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物候、物候学
重要性
决定因素
意义
全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浅
深
现象
本质
(说明对象)
常用的逻辑顺序:
由个别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主要到次要
由现象到本质
由原因到结果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由空间(纬度,经度,高下)到时间(古今)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朗读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piān
sù
nì
zài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 季节安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以此安排农事。
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你认为这一段哪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既然“次第”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那么可否把它换成“一个接一个”?
不可。
“次第”简练而典雅。
这一段比较典雅的词语还有: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起总结作用的词语是: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过来”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翩然而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都是拟人手法,
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第2、3段比较典雅的词语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植物的生长荣枯
动物的养育往来
《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并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中心思想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
与原标题对比好在哪?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1)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2)文章语言科学、准确
运用拟人的写法,加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古代农谚选粹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古代农谚选粹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是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谢谢
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请在文中找例句。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纬度
因素
经度
差异
高下
差异
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而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适宜。
古今
差异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乔
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
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经验的概括。
农 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