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13 15: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我国宋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
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图片欣赏“最忆江南好风光”
教师:图片展示的地区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既有小河潺潺、安闲恬适的田园
风光;又有高楼林立、彻夜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风采。那同学们,这是什么地区啊学生:江南地区
教师:不错。那江南地区是否自古以来就比北方发达呢?
学生:不是
教师:那千百年来它又经历了如何的沧桑变迁,在最终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呢?这节课我们就将时光的镜头对准两宋时期,来探索宋代经济的发展。
展示: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师: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三方面的内容“富庶天下看江南”、“万千气象话江南”、“独领风骚赞江南”。首先我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先来看一下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合作探究:
稻花香里说丰年——农业展厅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图画,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1小题图中都有哪些农业生产场景?第2小题图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在此耕作?第3小题图中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耕获图》
教师:这是今天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南宋画家所绘的《耕获图》,画家在作品中给我们再现了宋代江南田庄生产劳动的场景。我们先来浏览一番:这里是庄园的大门,门口有一位长者,他手持竹杖,衣袖飘飘,大家看这打扮是参加劳动的吗?
生:不是
教师:也许他就是庄主吧!正在悠闲的视察着工作;进入田庄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河塘,河塘两边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大家看有干这的,有干那的,十分忙碌(3幅图片);跨过了小桥,我们看到这幅场景,他们在把稻草扎成一座座谷堆状,这又是在做什么?最后这一片茅草棚下,好几个抡起了大锤,他们在捶什么呢?奥,不要忘了,这河塘里还有一个大家伙呢,它又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这幅图进行合作探究,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看一看哪些同学描绘的准确。教师:好,时间到。那位同学找到了第1小题的答案
学生:耕地、插秧、灌溉、收割、脱粒、入仓......。
教师:那农业生产的第一步应该是做什么呢?
学生:耕地
教师: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此时是几头牛在耕地啊?
学生:1头
教师:大家看这是一块汉代出土的画像砖,那时是几头牛耕地呢?
学生:两头
教师:并且耕地的犁是不是也比汉代更小巧了,这说明宋代的牛耕技术比汉代又有了┅提升。生产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灌溉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河塘中的灌溉工具叫什么呢?
学生:┅┅
教师:是翻车。但是翻车本是北方的一种灌溉工具,怎么会出现在南方的田庄里呢?
学生:北人南迁┅
教师:刚才同学们除了耕地还讲到了插秧、收割,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何以在同一片田庄里会同时出现“又种又收”的场景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代的复种技术了。
学生介绍复种技术
学生: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为“早禾”“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复种技术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教师:复种技术使土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但是那种农作物能适应复种技术呢?我们来从宋代皇帝的诏书中来找寻答案。
展示: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器不冀,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分给以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教师:诏书中提到了一种高产的水稻,它是┅┅
学生:占城稻
教师:那从诏书中能看出占城稻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强、稻穗长、无芒┅┅
师补充:耐旱涝,生长周期短教师:宋朝统治者推广占城稻的种植有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宋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说了这么多,那占城稻的产量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算笔账
展示:南宋时,江浙地区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川教版《中国历史》注:1.石为重量单位,一石约120斤。2.此时小麦的亩产量为一石左右。
教师:江浙地区上等田一亩能收五六石,就算5石吧,一石是120斤,那这一亩田能收600斤;而此时小麦一亩能收120。由此可见,占城稻的产量非常大。教师:正是由于占城稻的引进,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水稻登上了宋代粮食产量的光荣榜。也就有了后来南宋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只要苏州湖州的水稻成熟了,天下人便都有饭吃了。由此可见,宋代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教师:下面我们接着探究我们的问题“第2小题图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在此耕作?”大家可以从地势、水资源、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地势平坦,山水相依,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教师:第3小题图中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社会秩序安定,农民的生产劳动安定有序┅┅┅
教师:那此时的北方呢?
学生:战乱
教师:很好!那大家思考一下,是哪些因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重心南移呢?
学生:(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劳动力。(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除了粮食作物的种植,江南地区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教师:棉花的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西瓜由契丹传入中原,到宋代又传入江南地区。除此之外,南方还普遍种植了柑橘和茶树。
小结:总结南方农业成就纤纤玉手弄机杼——手工业展厅类别发展成就集中区域手 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教师:学习贵在能举一反三,刚才老师已经引导大家分析了农业发展的情况,那下面请大家自主完成手工业的学习。
教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纺织业的发展成就?
学生: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种类较多;
教师:那集中在哪些地区呢?
学生:四川、江浙、海南岛;
教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制瓷业的发展成就?
学生: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瓷器精美;北宋时,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教师:那制瓷业集中在哪些地区呢?
学生:江西、江南地区;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来具体感受一下宋代制瓷业及纺织业的魅力。
教师:同学们再接再厉,哪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造船业的成就呢?
学生: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船坞;南宋海船规模大,技术精;
教师:说到宋代的造船,那可了不得展示: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打捞出的“南海一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长约30米、宽10米、高4米,载重近800吨。据推断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教师:由此可见,宋代的海船规模非常大。并且还在船上发现了这个东西,它是┅┅
生:罗盘针,用来指示南北
教师:其实宋代商船还有一项成熟的技术,那就是“水密舱”技术展示:一是可以防止船只破损沉没。因为船舱被隔舱板分成一个个互不相同的独立舱区,从而提高了船只的抗沉性。同时,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也加固了船身,抗波浪打击能力也提高了。二是多个隔舱便于货物的装卸和管理。
教师:宋代的造船不仅技术高而且数量也很多。据史书记载展示:诸州岁造运船,至道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天禧未岁减四百二十一。——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国用》教师:由此可见,宋代造船业不仅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数量也多,所以宋代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教师:由地域来看,宋代手工业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过渡: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宋代商业的发展。
户盈罗绮竟豪奢——商业展厅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思考问题:1、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2、中国海外贸易的范围是什么?3、政府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地图,对外贸易的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如此庞大的对外贸易,宋朝政府是如何管理对外贸易的呢?
学生:设市舶司教师:那市舶司在宋代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呢?
史料: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由此可知,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教师:了解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内商业的发展情况。
展示图片: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
教师:这组图片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京商业发展的情形呢?
学生:繁荣、繁华、富庶┅┅
教师:看完图片,我们再从史书中来体会一下东京商业发展的特点展示:“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绣帛、绒品、香烛、食米、下饭鱼肉、鲞(xiǎng)铺等” ——(宋)吴自牧《梦梁录》特点一:种类齐全,应有尽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宋)吴自牧《梦梁录》
特点二:店铺林立,贸易兴盛“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梦梁录》
特点三:早市夜市,昼夜不绝展示唐代长安城布局图
思考思考: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结:取消了坊市界限;打破了时间限制;以上描述的仅仅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而南宋临安的发展比东京还要发达。并且都市的商贸活动还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教师:商业的繁荣固然让人欣喜,那问题又来了
展示:史料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
——樊树志《国史概要》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专用铁钱。铁钱每贯重12斤······在四川买一匹上等丝绸,要付130斤的铁钱。 ——人教版《中国历史》
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钱荒”“钱重”的问题呢?
学生:发行纸币
教师: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本P46,回答下面的问题,看看宋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纸币的名称?产生的时间?地点?2、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3、今天的商品交易除人民币外还有哪些新的支付方式?
学生:信用卡、支付宝、微信┅
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不足,预防网络诈骗。
总结:两宋商业的发展概况,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教师:那经济重心南移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问题:唐代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
生:北方
教师:但是江浙地区也渐趋繁荣。到南宋时期,大家来看,南方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所在。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课堂小结:
展示:繁荣富庶的宋朝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吸引着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的注目。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讲道“如果能选择,我愿意生活在宋朝的江南”;《美国纽约时报》说道:在遥远的11世纪,东方曾经有一个国家,它几乎占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它所爆发的商业革命比西方早500年。这个国家就是宋朝。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讲道: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漫回首,占城稻、景德瓷,育民兴工,百业繁茂;印刷术、突火枪,罗盘指针,文明远扬。东京临安,都市辐集,早市夜市,昼夜不绝,人杰地灵,真可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看今朝,江南水乡,铅华洗尽,沪深港澳,举世名扬,品物繁庶,好一派改革开放,瞩目南方。历史的传承薪火相继,在亿兆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必定是腾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