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3 17: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
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体会诗词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情思。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人辈出、群星闪耀。其中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有着天上地下独来独往的气概与个性,这位诗人是谁?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虽然现实艰难,道路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2.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著有《李太白全集》,有诗近千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行路难》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事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抵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前途的乐观和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是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慨:“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的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迁移拓展
积累有关远大抱负的诗句:
[交流点拨]①男几何不戴吴钩,收取关山五洲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首诗歌,了解了两位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宽阔胸襟。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金樽美酒 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内心苦闷
坚冰塞川 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 忽梦乘舟→相信希望
长风破浪 挂帆济海→充满信心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和表白,抒发的是心中的愤懑与不满。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则是诗人思亲、思考人生的诗歌的我们展示的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种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合作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迁移拓展
积累有关“思亲”的诗句。
[交流点拨]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课堂小结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东坡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朝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将继续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今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就能从心底里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