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标题?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于勒是谁的叔叔?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俊友》,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2)词语理解
①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②张皇:紧张、害怕的样子。皇,同“惶”。
③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④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郑重,严肃认真。其,代词,这些,这个。
⑤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⑥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课文朗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
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交流点拨]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1.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课文分析
(2) 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交流点拨]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交流点拨]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伪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情节: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第二课时
法国大文豪左拉曾经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这一节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去打开小说中那一扇扇生活的窗口,去欣赏我们心中那一道道别样的风景吧!
激情导入
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研读文章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交流点拨]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这些都是小说设置的悬念。
1.文本探究
②课文对菲利普夫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们什么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课文多处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动作、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品味语言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独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3.写作借鉴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2)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
①选材巧;
②处理安排巧;
③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开端,给读者留下悬念;发展,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高潮、结局,急切盼望的于勒竟变成了穷水手,这完全出乎菲利普一家的意料,但这种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新仇旧恨
(赶) —— (盼) —— (躲)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