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6-13 19: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共5题)
1.(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2.(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3.(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4.(2019?北京)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5.(2019?全国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二、双选题(共1题)
6.(2019?江苏)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三、综合题(共4题)
7.(2019?江苏)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 空间分布?????? ② 迁入率????? ③ 互利共生
④ 物种丰富度???? ⑤ 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8.(2019?天津)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
指标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1)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0.26
0.09
1.1
3.1
0.6
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
1.37
0.27
1.6
10.0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________。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
9.(2019?全国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
10.(2019?全国Ⅰ)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解答】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酵母菌和杂菌会竞争资源,所以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不符合题意; B.b先达到K值,即单位时间内b批次增长细菌数目更多,有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符合题意; 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而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比较少或几乎没有,C不符合题意; 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相同,故猜测是因为起始种菌数不同,导致的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2. C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解答】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3. 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解答】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变异包括基因突变等,由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以个体的变异是普遍现象,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从没有土壤环境的地区演替起来,而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等属于一开始就有土壤环境,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重叠的越多,生物争抢资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不符合题意 D、雄孔雀的开屏现象是种内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5)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2.进化相关知识点: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③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④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 C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浮水植物a对N的吸收能力最好,沉水植物c对P的吸收能力最好,所以应投放的两种植物是a和c。又需净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N、P,有利于植物a和c的生长,所以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但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因为能量流动方向总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 5.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解答】A、由于细菌甲是异养生物,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不符合题意;
B、根据曲线可以看出,培养基更换频率不同,细菌增长速率不同,23h时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也不同,a组的环境条件最优越,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细菌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不符合题意;
D、在培养的早期阶段,空间和营养都是比较充分的,短时间内种群增长可以表现为J型增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异养生物指的是那些只能将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入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生物。在食物(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表现为J型增长。培养液更换越频繁,单位时间获得营养物质越多,种群增长越快。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二、双选题
6. B,D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检测脂肪的实验
解:【解答】A.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虽然叶绿体内有DNA,但是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直接观察即可,A不符合题意; B.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后,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即细胞液无色,但原生质层外为红色,B符合题意; C.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龙胆紫染液为染染色体的,C不符合题意; D.活细胞的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所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1)高中生物涉及到的染色剂: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或可溶性还原糖→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③脂肪→苏丹III→橙黄色或:脂肪→苏丹IV→红色 ④线粒体→健那绿活性染色剂→绿色 ⑤RNA→吡罗红→红色 ⑥DNA→甲基绿→绿色或DNA→二苯胺→水浴加热→蓝色 ⑦淀粉→碘液→蓝色 ⑧染色体→醋酸洋红→红色或:染色体→龙胆紫→紫色 ⑨酒精→重铬酸钾→墨绿色
(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3)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且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 (4)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
三、综合题
7. (1)生产者;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a-b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的时候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的时候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的时候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图1中的以有机碎屑为食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而光照强度主要主要作用于地表生物,使得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故答案为:(1)生产者??? . 二、三、四? ; (2)大型真菌、跳虫?? . 无机盐、CO2、H2O ; (3)水平 ; (4)①②⑤ ; (5) c?? a-b
【分析】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2)生态系统的结构: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②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③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④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3)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两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b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起伏 光照明暗 湿度大小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5)种群的基本特征: (6)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向:

8. (1)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人工乔木林样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为1.37,比其他样地多。人工灌木林样地土壤全氮增加量为0.42,比其他样地多,故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乔木林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样地。豆科作物和固氮菌的共生时,既有利于豆科,因为固氮菌能为豆科提供营养元素,又有利于固氮菌,因为豆科作为能为固氮菌提供养料,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这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作用 , 这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因为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据表可知在三种恢复措施中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因此在三种恢复措施中禁牧草地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故答案为:(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 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 【分析】(1)表格数据显示了在不同样地中调查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草本植物种数、节肢动物个体数及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对照组的各类数据均最低;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和草本植物种数最多;人工乔木林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和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多。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直接价值。 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间接价值。 ③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潜在价值。 (3)几种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①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 ②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营养结构较森林简单。 ③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④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生产者主要是地衣。 9. (1)S;a/2 (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解答】(1)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其中S型增长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a值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 (2)由10 mL培养基改为5 mL培养基,空间资源都减少,环境容纳量相应也会减少。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中的空间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的量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1)S??? a/2;(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分析】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J型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S型增长是指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k/2则是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常用于渔业打捞、害虫防治等。 10. (1)果树→A→C;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解答】(1)由题意“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和“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以及食物链的开端是生产者,可得食物链为:果树→A→C。根据食物链可知第三营养级为C。 (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竞争现象。 (3)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性引诱剂诱杀B的雄性个体,将导致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进而导致出生率下降,导致种群密度降低。 故答案为:(1)果树→A→C? C (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分析】(1)食物链的写法 ① 以箭头、文字形式写出。 ②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由生产者开始 ,到最高营养级结束。 ③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④营养级和消费级的级别相差1。 特别注意: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是通过吃与被吃建立起的营养联系,所以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2)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①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②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③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 ④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⑤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释放引诱剂,吸引益鸟来捕捉害虫;释放某种化学物质,驱赶有害昆虫;在果园里养鸡,利用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将害虫吸引集中到一个地方,让鸡捕食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