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说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说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15 15:53:44

文档简介

中国的民族
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升旗仪式上,56个民族的儿童簇拥着五星红旗步入会场。
思考:开幕式上的这一安排有怎样的含义?
——中国的民族
1.民族构成
认真读图,讨论如下问题。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3.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4.这种分布特点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小组合作探究 民族分布特点——
强 调
我国这种“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格局分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国家各民族和睦共处、亲如一家的新型民族关系。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合作探究(二)
2.少数民族人口与文化
——中国的民族
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
1.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
2.4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几个?
3.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独特的民族风情
A.
B
C
D
E
F

将标有字母代号的省区的主要少数民族“送回家”
⑴.回族
⑵.满族
⑶.蒙古族
⑷.藏族
⑸.苗族
⑹.维吾尔族
⑺.壮族
⑻.彝族


练一练
活动1:找出一张人民币,观察上面的少数民族文字,并将其与课本上的图1.15对比,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是哪几种?




蒙古文
壮文
维吾尔文
藏文
1.你对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兴趣?
2.你了解多少?
3.周围同学有没有了解的更多的?
少数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民族建筑
活动3:请将下列图片与其对应的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朝鲜族
维吾尔族
壮 族
藏 族
壮族
藏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民族服饰知多少(1)
观察图片,认识民族
活动3:请将下列民族乐器与其对应的名称及民族用线连接起来。
芦笙(苗族)
马头琴(蒙古族)
长鼓(朝鲜族)
葫芦丝
长鼓
芦笙
马头琴
(2)民 族乐器知多少
(苗族、侗族)
(傣族)
(朝鲜族)
(蒙古族)
(3)民族住宅欣赏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
泼水节 傣族
赛龙舟 汉族
开斋节 回族

(4)民 族 风 情 知 多 少
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4.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活动4: 在行政区划图中找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并把相应的民族填入图中
1.汉族和少数民族各主要分布在哪?
读图: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2.哪些省份少数民族分布较多?
3.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1.民族分布状况:
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部。
2.民族分布特征: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彝族
维吾尔族
回族
藏族
(5)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学生自查
为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帮助
说课完毕,谢谢指导!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 说课稿

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前一节课对我国人口特点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分布而展开的。本节课既承接了上节课对我国人口众多问题的理解,又为后面三章中资源分布不均,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各异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
依据对新课程标准这一理念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方面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我国民族构成状况,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纸币上少数民族文字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和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读“中国民族分布图” 并让学生自主总结民族分布的特点,加强读图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体会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并使之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难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确定重、难点我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1.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2.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内同,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掌握要求,但这一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较多的知识,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多样又不尽相同,学生记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之后,就必须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本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的教法设计如下:
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柱状图和民族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启发式谈话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图片引导启发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综合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输送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
学法指导:
创造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用大量信息激发学生感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观察思考,合作讨论,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亲切感,很多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课上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民族知识的网站,如中国网少数民族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利用健康的网站汲取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程序:激趣设疑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堂总结突出重点、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我将展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升旗仪式上56个民族的小朋友簇拥着五星红旗步入会场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设置问题:“同学们,开幕式上的这一安排又怎样的含义?”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奥运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用这样的照片导入新课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直接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隐含在了整个课程的讲解中,即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都是兄弟姐妹。
然后进入课程的正式讲解,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独特的民族风情。为了使知识更具连贯性,我将五十六个民族与独特的民族风情连贯起来进行讲解。五十六个民族即我国的民族构成方式。首先在班级范围内展开小调查;本班同学有哪些民族?通过调查,根据当地的民族状况,教师进行总结后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最多,并向学生展示我国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说明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这样设计可以通过调查活动很自然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民族构成”这样抽象的词语有直接和切身的了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其归纳总结的地理素养。
接着,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既然我国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关系怎样?各民族都有怎样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民族政策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三个设问将课程带入第一部分的后半截,及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文化。在这部分,首先展示:“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柱状图”让学生读图回答: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几个?4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几个?人口最多的民族和少数民族各是什么?这些问题进一步解释了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合理表达,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以上是关于民族人口方面的知识,下面介绍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们拿出一张人民币,观察上面的文字,思考:人民币上的文字都是那些民族的文字。这样设计是因为人民币是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的物品,利用人民币讲解民族的文化习俗能让学生们不自觉的进入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文化习俗的讨论中,既联系到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提出问题:你对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兴趣?你了解多少?周围的同学有没有了解的更多的?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结合讨论,相互帮助,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的疑问。然后针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向学生播放少数民族建筑和少数民族节日,对这部分内容做一个补充或更形象的展示,拓宽学生视野。
在讨论发言展示结束后,设计两个联线活动,帮助学生对民族的独特风情的理解。
接着由我向学生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这样做是因为这是国家的政策方针,学生把握能力较弱,同时在讲解之间穿插进来一个小活动:展示我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参与完成活动,指出5个自治区所在的位置。这样设计通过活动能够把枯燥的政策讲解变得有趣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
本节课“中国的民族分布”是重点内容,这个问题我主要通过图片结合问题的形式解决。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民族分布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分析,设计3个问题:汉族和少数民族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较多?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从全国的大范围和某个自治区的小范围两方面分析,最后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自己总结我国的民族特征。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地图中理解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地图及其他图片资料的基本技能。
这是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进入课堂总结部分。我认为课堂总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这部分我设计了学生自查和教师帮助两方面。在学生自查时,让他们回想本节课的学习过程,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四个问题。期中前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学的三个目标提出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至于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教学目标和课堂范畴的内容,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学生自查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自查进行补充和帮助。首先用顺口溜形式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然后对学生自查的最后一个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提供给学生了两个网站:中国网www.china.com.cn/ch-shaoshu/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 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700050.htm。不仅有关于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介绍,还有很多民族历史,大事,政策方面的新闻报道和相关文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作业: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今年,自治区成立56周年。假如你的朋友想去宁夏旅游,请你根据所学告诉他(她)一些关于当地风土人情,回族的风俗禁忌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以文字形式表达。
这项作业不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而是对学过知识的运用和扩充,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利用所学指导生活,这才是学习地理,学习本节课最终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