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现在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基本国情。而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特点和我国人口政策等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将对今后学习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课,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数据分析、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我国人口国情和分布特点、人口问题的对策为重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能力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读图观察法、课堂训练法、分析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人满为患的图片,通过图片,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人口。意图是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人口的现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回答:中国的人口数是13.7亿。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五分之一。为了加深对这组数据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学生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口数量柱状图回答: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个、最少的是哪个?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大约有多少?将课本的表格填写完整,人口超过8000万、5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哪些?它们的简称是什么?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被称为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大约有24个,而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区域超过5000万的就有10个,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悟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应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那么我国的人口是怎样增长到世界首位呢?
绘制地图,体验发现
(1)根据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待学生绘制完,我在投影给学生一幅较为准确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学生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从1950年到2010年,中国每间隔10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分析计算结果,你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3)按照中国的这种人口增长趋势,估计2020年、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大概是多少。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学生通过自己绘图观察得出答案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那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呢?这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图。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看图分析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玲玲同学在她的旅游日记中这样写道,通过这篇日记,看出我国的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同学们回忆人口密度的概念,学生读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活动(1)完成下表,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 人口密度,试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2)读图,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说一说中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3),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人口分布形成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五个方面。
这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有关人口密度的计算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那么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根据七年级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以下几条。我进一步展示我国逐渐变少的人均资源。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许多资源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口急剧增长,给我国的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大多数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读图交流,延伸升华
四人一小组讨论宣传画的含义,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点击升华,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学生读图,20岁结婚生孩子,100年就有5代人,25岁结婚生孩子100年只有4代人。晚婚5年,一百年可以少生一代人。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列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的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下降到1990年的2.1%。据推算,20年间全国共少生2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
展示课前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调查表,分析表中所反映的人口信息。议一议,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爷爷奶奶一辈兄弟姐妹五六个,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四五个,到我们这一代两个,甚至一个,这说明,通过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问题得到微观的改善,但是家庭子女数的减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变得突出,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我国人口的现状,我国开放二胎的政策渐渐放宽,如果双方有一个是独生子女,就允许生二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结合图片,不仅让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时间上的放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六)练习检测,教学反馈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基本国情。而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特点和我国人口政策等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将对今后学习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课,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数据分析、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我国人口国情和分布特点、人口问题的对策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读图观察法、课堂训练法、分析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绘制地图,体验发现
(四)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五) 读图交流,延伸升华
(六)练习检测,教学反馈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回答:中国的人口数是多少?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
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完成下列任务。
(1)中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哪一个?你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大约有多少?
(2)将下表内容填写完整,从中感悟中国人口之多。
4
粤、鲁、豫、川
10
粤、鲁、豫、川、苏、冀、湘、皖、鄂、浙
项目
人口数量 世界国家数量(个) 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数量(个) 简称
8000万以上 16
5000万以上 24
㈢ 绘制地图,体验发现
(1)利用下表中提供的中国人口数据(亿),绘制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1949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年
16
14
12
10
8
6
4
2
●
●
●
●
●
●
●
●
●
●
●
●
●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年份 人口
1949 5.4
1950 5.5
1955 6.1
1960 6.6
1965 7.3
1970 8.5
1975 9.2
1980 9.9
1985 10.6
1990 11.4
1995 12.1
2000 12.7
2005 13.1
2010 13.4
(2)算一算,从1950年到2010年,中国每间隔10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分析计算结果,你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分别增加1.1亿、1.9亿、1.4亿、1.5亿、1.3 亿、0.7亿。1970年前增长加快,1970年后增长有减慢趋势。
(3)按照中国的这种人口增长趋势,估计2020年、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大概是多少。
2020年约为14亿,2030年约为14.5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图。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看图分析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四)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不同地区居住的人口有多有少。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带旅行,无论坐火车、汽车,还是乘船、步行,一眼望去,村镇接连不断,房舍鳞次栉比。而在中国西部地区,经常走几个小时才能见到几户人家,有些地方跃马千里不见人烟,甚至还有几十万千米2的无人区。西藏自治区有的县城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还不如大城市中一幢楼的住户多。我们在西藏坐汽车奔驰了两天两夜没有见到过一个人。
玲玲同学在她的旅游日记中写到:
题
三,人口分布密疏不均
(1)读图,完成下表,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人口密度,试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
图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山东 江苏 新疆 西藏
面积(万千米2) 16 10 166 123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9579 7866 2181 300
599 787 13 2.4
(2)读图,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说一说中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密度多在100人/千米2以上,人口密度大;以西地区人口密度多在10人/千米2以下,人口密度小。
(3)根据以上分析,归纳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形成原因。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因为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平坦,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多;西部地区多干旱荒漠,多高原和山地,经济和交通运输落后。
图
气候
地形
开发早晚
交通
人口迁徙
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业生产
↓
暖湿季风地区人口多
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平原盆地
人口多于
高山高原
开发较早
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沿江沿海交通干道
人口多于
交通不便地区
人口因经济、自然和政治因素迁徙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气候
地形
人口迁徙
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业生产
↓
暖湿季风地区人口多
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平原盆地
人口多于
高山高原
开发早晚
交通
开发较早
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沿江沿海交通干道
人口多于
交通不便地区
人口因经济、自然和政治因素迁徙
气候
地形
人口迁徙
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业生产
↓
暖湿季风地区人口多
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平原盆地
人口多于
高山高原
开发早晚
开发较早
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交通
沿江沿海交通干道
人口多于
交通不便地区
人口因经济、自然和政治因素迁徙
地形
人口迁徙
平原盆地
人口多于
高山高原
开发早晚
开发较早
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气候
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业生产
↓
暖湿季风地区人口多
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交通
沿江沿海交通干道
人口多于
交通不便地区
人口因经济、自然和政治因素迁徙
地形
人口迁徙
平原盆地
人口多于
高山高原
开发早晚
开发较早
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社会财富积累缓慢
人民生活水平难提
自然资源严重短缺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许多资源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变少的人均资源
资源 总量在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土地面积 3 1/3
矿产资源储量 3 3/5
河流年径流量 6 1/4
森林总面积 6 1/5
耕地总面积 4 1/3
(五)读图交流,延伸升华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四人一小组讨论宣传画的含
义,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的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下降到1990年的2.1%。据推算,20年间全国共少生2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调查表,分析表中所反映的人口信息。议一议,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同辈兄弟姐妹人数 同辈平均人数
爷爷(或外公)
奶奶(或外婆)
爸爸
妈妈
我
设计意图: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结合图片,不仅让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时间上的放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六)练习检测,教学反馈
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数( )
A.11.7亿 B.13.7亿 C.12.9亿 D.15.5亿
读下表(单位:万人,万千米2),完成2~3题。
2.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增长最迅速的是 ( )
A.北京市 B.甘肃省 C.山东省 D.湖南省
3.表中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 )
A.北京市 B.甘肃省 C.山东省 D.湖南省
B
A
B
省市区 北京市 甘肃省 山东省 贵州省 湖南省
2000年人口 1382 2562 9079 3525 6440
2010年人口 1961 2558 9579 3475 6568
面积 1.68 45 15 17 21
4.关于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西部地区人口多,东部地区人口少
B.山地、高原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少
C.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D.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少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