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
陶行知纪念馆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交流点拨]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念产,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造宣言》。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
“宣言”是一种演讲词,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2.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词语积累
①豢养:喂养。
②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③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④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⑤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⑥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⑦陡然:突然。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中出现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3)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的位置。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4)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提出中心论点。文章开头从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交流点拨]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方法。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交流点拨]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二)品味语言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交流点拨]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智慧比作剑,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和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此句运用比喻。
四、迁移拓展
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创造有关的实例。
[交流点拨](1)多功能道路清洁车;
(2)仿生蜘蛛人;
(3)夜景垃圾桶
五、课堂小结
在本文中,作者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借口。作者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再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