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14 09: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2.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展示:第一篇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看表现
农业的发展
出示任务:学生阅读教材“农业的发展”一目,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概括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小组交流,初步掌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棉植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展示:《耕获图》
教师设疑: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
师生共同总结:耕地、插秧、灌溉、收割、脱粒、入仓......。
小结: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从收获的情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小结:随着占城稻在南方的广泛种植,一句谚语也随之广为流传。
展示: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教师设疑: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这说明此时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哪里了?
师生共同总结:苏州、湖州的粮食丰收了,可以满足整个天下的需要。这说明此时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宋代复种技术的到推广又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秧马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2.手工业的兴盛
出示任务:学生阅读教材“手工业的兴盛”一目,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手工业繁荣的表现。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展示:手工业兴盛的图片
教师设疑:宋代的瓷器美轮美奂,难分伯仲。但是有一个地方的瓷器却能一枝独秀,脱颖而出,甚至有着“瓷都”的美誉,这是哪里?
师生共同总结:景德镇。
展示:景德镇瓷器
学生欣赏。
展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图。
教师设疑: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师生共同总结: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教师:我们发现,宋代无论是制瓷业中心还是造船业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南方。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产品都留着自己用吗?下面我们去看看宋朝商业的发展情况。
3.商业贸易的繁荣
出示任务:关于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请同学们看书,概括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概括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1.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3.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小结:除了商业都市繁荣,宋代的海外贸易也非常的发达。
展示:《宋代海外贸易》视频
出示任务:1、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2、中国海外贸易的范围是什么? 3、政府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反馈指导:观看视频,细心聆听,思考概括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1)广州、泉州。(2)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3)市舶司。
教师设疑:这里有发达的海外贸易,繁荣的商业城市,我想我也动心愿意生活在宋朝了。但是当我了解了宋朝四川地区的某些情况时,我又动摇了,我发现宋朝的货币太重了,我想去市场为同学们买一些纪念品,估计还没走到市场就累趴下了。怎样解决货币上的难题呢?
展示:金属货币、北宋的交子。
教师设疑:(1)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2)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3)今天的商品交易除人民币外还有哪些新的支付方式?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1)轻巧,便于携带,便于流通。(2)由国家统一发行,制作更精细,防伪措施更高超。(3)刷卡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随着各行业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所以在史书中就有了这样一段记载。
展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第二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探原因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 大约在北宋初年或更早,福建就引进了占城稻。这种稻耐旱涝,生长期短,生长力强,产量高,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斗占城稻种分给江南农民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6.6%。
出示任务: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多角度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1.南方战乱少.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及工具。
小结:经济重心南移是两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传统文化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第三篇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说启示
教师设疑: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江南的华丽转身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对照原因,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总结:安定的社会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挥地域优势;坚持改革开放等。
课堂小结:
经济重心南移是两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传统文化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