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
2.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诗中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2.背景介绍
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4.词语积累
①诸君:各位同志。诸:许多,各位。君,是对人的尊称。
②涯:边境。
③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④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这里的意思是为真理而牺牲。
⑤泉台:阴间。
⑥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的战友。
⑦旌旗:原指指挥或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指“部队”。
⑧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指反动派。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交流点拨]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再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索
1.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斩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领。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2.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作者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3.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4.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二)品味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用词准确、形象。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续”,意与招略同,但旧属仄声,不合七律格律,“集”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又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再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三)写作借鉴
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炼。
五、迁移拓展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