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 课件(幻灯片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 课件(幻灯片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4 11:10:34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课件 
第五课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自主学习
【课题解析】

“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中截取下来的。用“孔乙己”作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的人物的绰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份,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
课文朗读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交流点拨]六个生活片段:
①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②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③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④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⑤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⑥孔乙己被打断腿。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前三段)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二部分(从第四段到倒数第二段)通过几个片段描写展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合作探究
1.这六个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关系的情节链,它是靠什么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交流点拨]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六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交流点拨]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3.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几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打折腿,用手走路的悲惨作铺垫。
4.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
(1)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也属于环境描写,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3)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都属于环境描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写出了世态炎凉,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划分了段落层次,知道了孔乙己的生活片段,了解了他的性格特征。
反馈训练
敬请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谢幕

取笑新伤疤——开端
为偷书作辩
讥笑总落第
教伙计识字
分食茴香豆
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
孔乙己
环境
情节
发展
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句话自成一段,是个过渡,小结上文引起下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别人的生活也是无聊的,靠从取笑孔乙己中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没有孔乙己,“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他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2.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交流点拨]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大约”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然而从初冬到年关,从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很合乎逻辑的,“的确”写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却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1.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如何理解句中加点的字。
[交流点拨]“排”字,写出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摸”字,则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写作借鉴】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写作借鉴】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那样冷酷,作者通过他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迁移拓展
将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的片段改为剧本。
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得意地踱进,至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望着孔乙己,故作惊讶)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不理)我是现钱,酒要好!
酒客乙(走近孔乙己,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脸色涨红,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窃书也……
(众人哄笑,下)
课堂小结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渗入到他的心灵深处。同时孔乙己又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长期为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已经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反馈训练
敬请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
孔乙己
主题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