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二课 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诵读、体味、欣赏、背诵默写这些词。
3.理解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透过语言分析把握诗句的主旨。
激情导入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第1课时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
秋 思
自主预习案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这是一首边塞词,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课题解析】
课文朗读
自主预习
【走进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
(2)“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那么异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异寒 异声 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交流点拨]荒凉 萧瑟 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交流点拨]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三、合作探究
1.让我们一起循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请以“我从__________(诗句)中感受到__________(情感)”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征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2.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是千古戍边将士的真实写照。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交流点拨]立志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士情怀和思乡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相关作业。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苏轼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季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的作品。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自主预习案
【课题解析】
【走进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交流点拨]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上阕描写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上阕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阕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交流点拨]开张—豪壮;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二)品味语言
1.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山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字可以有限,但精神是无限的。只要赤壁下的长江永远地奔流,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就将永远存留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最后我们用一小段文字来结束我们师生的这次观苏轼密州出猎之旅。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激情导入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课文朗读
1.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自主预习
2.题解:《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集》。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统一国家,了结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免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交流点拨]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3.如何理解这首词?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抒,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二)品味语言
1.醉里挑灯看剑
(实写——醉态)
2.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虚写——梦境)
3.可怜白发生!
(写实——现实)
四、迁移拓展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交流点拨]《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相关作业。
六、课堂小结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满江红》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中。
2.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概括文章的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面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事,这一句写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3.本词作体现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复杂心情。
(二)品味语言
1.“为篱下黄花开遍”。
[交流点拨]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交流点拨]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事。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交流点拨]“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三、迁移拓展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我是从________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________(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交流点拨]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观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四、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