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幻灯片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幻灯片1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4 11: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四课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一、情景导入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经常提到“意境”一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山水画的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呢?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字词梳理】
3.词语积累
①惆怅:伤感、失意。
②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③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④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境地。临:到。
⑤全马在胸:在画画前心中有全马的形象,比喻在所画的对象前已有了整体把握。
⑥胸有成竹:在画竹前要在心里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通盘的考虑。
⑦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⑧惨淡:本文指下笔之前竭力的意思。形容艺术创作艰苦。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交流点拨]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入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二)品味语言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迁移拓展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别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