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4 11:26:19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一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主学习
【课题解析】

《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是一部战国时期的资料汇编,是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内容丰富,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应有尽有,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作品。
【走近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的《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祖,代表作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你对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理解的?
[交流点拨]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2)简要概括文章各段的大意。
[交流点拨]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而有所感悟。
2.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与徐公比美。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他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因此美而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课堂小结
我们掌握了本文的字词,能疏通文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同学们学得较努力,掌握很好。
反馈训练
敬请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邹忌是如何劝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邹忌。
【文本探究】
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地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问题:
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交流点拨] “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交流点拨]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次变化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邹忌在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事件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交流点拨]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5.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交流点拨]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写作借鉴】
1.精彩的对话。邹忌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妻、妾、客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而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客三答。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迁移拓展
选一个场景编写课本剧。
1.场景提示: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的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2.编课本剧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课堂小结
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同学们学过《出师表》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
反馈训练
敬请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