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
(一)作者 吴敬梓
(二)故事情节
示例一: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都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如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示例: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少年叫王冕,他从小替人放牛,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三)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这本书没有主要人物,是由很多个小人物贯穿起来的。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一些人。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像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四)艺术特色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形、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
2.《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场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
(五)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两个腐儒的典型。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很深。他们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婪、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为了做官,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极其虔诚,其实他们付出的物质与精神往往得不到回报。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王冕: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他敢于怀疑权威,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仪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名著训练】
1.连线,将下列人物一一对应起来。
2.请问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什么( )
A.贡生 B.学生 C.监生 D.考生
3.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什么为重( )
A.出人头地 B.利禄 C.功名 D.德行
4.续写故事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