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练: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
课前·阅读识记
拓展·类文阅读
课堂·读写探究
内容索引
课前·阅读识记
与“三国”有关的名言警句
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2.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一、诵记名言警句
6.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二、了解文学常识
2.相关链接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有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国相,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
“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接下来的情节即为节选内容。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到陈留招天下士人,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刘、关、张。董卓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为吕布战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3.文体知识
小 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作出来的,虽然“他”不同于真人真事,但是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
代表性。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到了现代又衍生出了一种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小酌( ) ⑤惶遽( ) ⑨下榻( )
②马羸( ) ⑥鞍辔( ) ⑩沽酒( )
③暗忖( ) ⑦刀鞘( ) ?矫诏( )
④散讫( ) ⑧成皋( ) ?隐讳( )
三、夯实基础知识
zhuó
léi
cǔn
qì
jù
pèi
qiào
ɡāo
tà
ɡū
jiǎo
huì
(2)多音字
①牟
牟取( )
姓牟( )
③屏
面面相觑( )
觑起眼睛( )
②觑
屏风( )
屏营( )
屏除( )
④宿
宿舍( )
三天两宿( )
星宿( )
móu
Mù
qù
qū
pínɡ
bīnɡ
bǐnɡ
sù
xiǔ
xiù
(3)辨形组词
①
讫( )
迄( )
③
榻( )
蹋( )
②
羸( )
赢( )
④
簿( )
薄( )
收讫
迄今
床榻
糟蹋
羸弱
输赢
簿册
薄弱
⑤
谯( )
樵( )
⑥
缚( )
搏( )
谯楼
樵夫
捆缚
脉搏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弄权: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跋扈: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惶遽:_____
④审究:_____
⑤奄有:_________
⑥向晚:_________
⑦鸿鹄之志:_____________
把持权柄,滥用权力。
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惊慌。
审问。
完全占有。
接近傍晚。
比喻远大志向。
(2)近义词辨析
①年轻·年青
辨析 二者都与年龄有关。“年轻”指人的年纪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例句 a.他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看上去还很 。
b.我们当代大学生都是 人,要立志成为祖国的优秀建设者、开拓者。
年轻
年青
②质疑·置疑
辨析 两者都有“提出问题”之意。“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难以置疑”“不容置疑”。
例句 a.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 问难的过程。
b.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不容 的。
质疑
置疑
四、速读感知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答案 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
答案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情节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 本文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的进程来进行的。王允在生日宴上的哭诉,曹操为匡扶正义,挺身而出,勇借宝刀准备刺杀董卓,然后暗藏宝刀去面见董卓,正欲下手之时,被董卓从衣镜中察觉,于是曹操借口献刀,又借口试马,逃离洛阳,在中牟县遇陈宫,获救。在成皋借宿吕伯奢家,因疑心太重,痛下杀手,杀死吕伯奢及其家人。
这样安排故事情节,使情节紧凑,发展合理,让读者易于接受。
答案
3.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选文的主旨。
答案 《曹操献刀》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站”在了我们面前。
答案
课堂·读写探究
一、重点突破
1.品味主要情节中的语段,分析本文是如何成功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文本内容 表现性格 描写方法
曹操
借刀 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反衬手法
? ? ?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官而去。
答案
有志,有勇,有谋
语言、
动作描写
曹操
献刀 操径入。 目的性强,
勇敢果断 动作描写
? ? ?
? ? ?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答案
善度情势
心理描写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动作、
语言描写
路遇
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
狡猾 语言描写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
? ? ?
有大志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
侧面烘托
答案
错杀
伯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 语言描写
? ? ?
? ? ?
? ? ?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
动作描写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
语言描写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
语言、
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答案
2.课文写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哭,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是董卓弄权、社稷不保而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面对这样的局势众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曹操的与众不同、谋略过人。试想王允“掩面大哭”,众官“皆哭”,唯独曹操没哭,反而说了这样一番话:“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王允质问时,他又说了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一番豪言壮语,既显示出曹操的明大义、识大体,又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三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曹操的出场做铺垫。读这段文字,自然会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王允及众官为什么要哭?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有什么伤心之事?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答案
3.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在小说中他却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答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儒家的政治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结合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
答案
二、疑点探究
4.《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有何区别?
答案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雄。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大粉白脸,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坏蛋。总之,小说和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但对历史中的曹操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陈寿说:“(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总之,曹操虽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答案
三、美点赏析——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5.课文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写陈宫对待曹操错杀吕伯奢及全家的表情时,陈宫“默然”,而曹操却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错杀有理。
②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体现的是他的政治韬略和“易水壮士”般的英雄气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则暴露出他的自私、狠毒的本性。
答案
四、随堂写练
6.《三国演义》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关羽斩华雄,先极写华雄的勇猛,连斩四员大将,关羽出战后,也不写其交战的经过,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地塌山崩,转眼关羽已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酾下的杯酒尚有余温,这是先以华雄的连斩四将来对比并衬托出关羽的勇猛。
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示例)如果哼一首自己最喜爱的歌,并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耳旁的风声和自己的歌声,那么当你睁开眼睛时,你会发现天空是“白色”的,因为此刻你的心情是白色的。那种纯洁无瑕的思绪,将你的内心带到了另外一片天地,在那儿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白色天空”。而在这片白色天空里,充满了祥和与宁静;因为只有当自己拥有了这种心境时,你才能欣赏到那片“白色天空”。
同样,在低矮的屋檐下,当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时,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便笼罩在你的周围,那种沉闷的感觉占据了你的心头,伴着阵阵雷声,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此时,你的心情一定很压抑,而且有一种说不出,但又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这时有人问你天空是什么颜色,毫无疑问,你一定会回答是“黑色”的。
拓展·类文阅读
三国之“脸”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哀伤
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公瑾,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豪迈
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杨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挟天子以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关羽,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孤傲
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分永远在你脸上体现。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荆州,擅自出城,终在魏、吴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上抒写情怀。
公瑾之脸——智慧狭隘
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
……
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徐徐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
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
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点评】阅读完此文,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好的文字组织能力。的确如此,文章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表现了“脸”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的主题。开头两段,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脸的不同,代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性格品质的不同。四个小节,四个小标题,清晰明确,点明四个主要人物的特征。结尾两段,呼应前文,深化主题,“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今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练: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
与“三国”有关的名言警句
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2.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6.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2.相关链接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有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国相,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谁教
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接下来的情节即为节选内容。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到陈留招天下士人,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刘、关、张。董卓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为吕布战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3.文体知识
小 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作出来的,虽然“他”不同于真人真事,但是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到了现代又衍生出了一种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小酌(zhuó) ②马羸(léi) ③暗忖(cǔn)
④散讫(qì) ⑤惶遽(jù) ⑥鞍辔(pèi)
⑦刀鞘(qiào) ⑧成皋(ɡāo) ⑨下榻(tà)
⑩沽酒(ɡū) ?矫诏(jiǎo) ?隐讳(huì)
(2)多音字
①牟 ②觑
③屏 ④宿
(3)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弄权:把持权柄,滥用权力。
②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③惶遽:惊慌。
④审究:审问。
⑤奄有:完全占有。
⑥向晚:接近傍晚。
⑦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2)近义词辨析
①年轻·年青
辨析 二者都与年龄有关。“年轻”指人的年纪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例句 a.他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看上去还很年轻。
b.我们当代大学生都是年青人,要立志成为祖国的优秀建设者、开拓者。
②质疑·置疑
辨析 两者都有“提出问题”之意。“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难以置疑”“不容置疑”。
例句 a.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
b.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不容置疑的。
四、速读感知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情节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的进程来进行的。王允在生日宴上的哭诉,曹操为匡扶正义,挺身而出,勇借宝刀准备刺杀董卓,然后暗藏宝刀去面见董卓,正欲下手之时,被董卓从衣镜中察觉,于是曹操借口献刀,又借口试马,逃离洛阳,在中牟县遇陈宫,获救。在成皋借宿吕伯奢家,因疑心太重,痛下杀手,杀死吕伯奢及其家人。
这样安排故事情节,使情节紧凑,发展合理,让读者易于接受。
3.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选文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曹操献刀》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站”在了我们面前。
一、重点突破
1.品味主要情节中的语段,分析本文是如何成功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文本内容 表现性格 描写方法
曹操借刀 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 反衬手法
曹操献刀 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 动作描写
路遇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语言描写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错杀伯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 语言描写
答案
情节 文本内容 表现性格 描写方法
曹操借刀 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 反衬手法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 语言、 动作描写
曹操献刀 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 动作描写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善度情势 心理描写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动作、 语言描写
路遇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语言描写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有大志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 侧面烘托
错杀伯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 语言描写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 动作描写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 语言描写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 语言、 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2.课文写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哭,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是董卓弄权、社稷不保而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面对这样的局势众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曹操的与众不同、谋略过人。试想王允“掩面大哭”,众官“皆哭”,唯独曹操没哭,反而说了这样一番话:“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王允质问时,他又说了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一番豪言壮语,既显示出曹操的明大义、识大体,又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三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曹操的出场做铺垫。读这段文字,自然会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王允及众官为什么要哭?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有什么伤心之事?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3.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在小说中他却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儒家的政治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结合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
二、疑点探究
4.《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有何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雄。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大粉白脸,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坏蛋。总之,小说和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但对历史中的曹操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陈寿说:“(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总之,曹操虽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三、美点赏析——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5.课文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写陈宫对待曹操错杀吕伯奢及全家的表情时,陈宫“默然”,而曹操却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错杀有理。
②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体现的是他的政治韬略和“易水壮士”般的英雄气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则暴露出他的自私、狠毒的本性。
四、随堂写练
6.《三国演义》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关羽斩华雄,先极写华雄的勇猛,连斩四员大将,关羽出战后,也不写其交战的经过,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地塌山崩,转眼关羽已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酾下的杯酒尚有余温,这是先以华雄的连斩四将来对比并衬托出关羽的勇猛。
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如果哼一首自己最喜爱的歌,并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耳旁的风声和自己的歌声,那么当你睁开眼睛时,你会发现天空是“白色”的,因为此刻你的心情是白色的。那种纯洁无瑕的思绪,将你的内心带到了另外一片天地,在那儿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白色天空”。而在这片白色天空里,充满了祥和与宁静;因为只有当自己拥有了这种心境时,你才能欣赏到那片“白色天空”。
同样,在低矮的屋檐下,当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时,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便笼罩在你的周围,那种沉闷的感觉占据了你的心头,伴着阵阵雷声,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此时,你的心情一定很压抑,而且有一种说不出,但又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这时有人问你天空是什么颜色,毫无疑问,你一定会回答是“黑色”的。
三国之“脸”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哀伤
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公瑾,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豪迈
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杨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挟天子以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关羽,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孤傲
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分永远在你脸上体现。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荆州,擅自出城,终在魏、吴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上抒写情怀。
公瑾之脸——智慧狭隘
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
……
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徐徐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
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
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点评 阅读完此文,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好的文字组织能力。的确如此,文章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表现了“脸”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的主题。开头两段,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脸的不同,代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性格品质的不同。四个小节,四个小标题,清晰明确,点明四个主要人物的特征。结尾两段,呼应前文,深化主题,“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今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能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②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中,无须拔苗助长,足球苗子自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三国时,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⑤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⑥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使用正确。②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使用正确。③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使用错误。④没齿难忘:终身不能忘记。不能用作贬义。⑤良莠不齐: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与前面的“专业素质”搭配不当,应改为“参差不齐”。⑥优哉游哉:形容闲适从容。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三国演义》中,曹操不仅是有雄才大略的乱世英雄,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加大治理整顿医药市场的力度,狠刹药品购销活动中的回扣风。
D.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六个年级,还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流火》。
答案 D
解析 A项主宾搭配不当,“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难得的表演机会”不一致。B项“不仅是……更是……”应为递进关系,但前后两个分句为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C项“针对”缺少宾语,应在“药价偏高”后加“的现象”。
3.将下面几句话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曹操自知自己如天上蛟龙,拥有胆力,但他的“宁负天下人”,则离圣贤十万八千里。
②曹操与刘备煮酒论的是英雄,不是圣贤。
③刘备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腹“宇宙之机”,离圣贤也很远。
④他不能做“内圣外王”之王,只能做“内雄外王”之王。
⑤两者都需要智慧,除此之外,英雄的主要特征是“胆力”,而圣贤的主要特征则是“道德”。
⑥曹操称他为英雄时,他吓得手足无措,乃是曹操实际上道破他也是胆力过人、能缩能伸的野心家。
A.②⑤①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②④⑤③⑥ D.②⑤①③⑥④
答案 A
解析 首先可以确定首句为②;⑤紧承②,“两者”即指②中的“英雄”与“圣贤”;①后为④,因④中“他”为曹操;③中的“也”字很好地说明了叙述刘备的句子放在曹操之后。⑥开始主语为“曹操”,但下文还是叙述的刘备。
4.东汉末年人物鉴赏家许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评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曹操如果处在太平盛世,就是能臣;如果处在混乱之世,就是奸雄。
(2)曹操如果治理国家,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国家,就是奸雄。
解析 评价语是对人和事物的评价,一般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人物主要侧重人物的性格及其内在精神。写评价语要简洁明了,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许劭评价中的“治世”“乱世”可有不同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画线处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元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了老少咸宜、妙趣横生,更做到了将学术作品大众化。
解析 内容上针对“混嚼”“肥皂剧”从其反义的角度加以表述,句式上要用“既……更”这一表递进关系的复句。
二、阅读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节选自《三国演义·失街亭》)
6.下列对马谡到街亭之后的表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谡到街亭看了地势,“笑”诸葛亮“多心”,流露出目无统帅、不尊重上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
B.“笑”王平“女子之见”,拒绝王平“屯兵当道”的谏言,表现出目无军纪、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
C.“骂”王平“乱道”,死守旧兵书上“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老套子,破坏诸葛亮扼守街亭要道,防止魏兵偷袭的重大战略方针。他轻敌自恃,盲目自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D.扬言“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赤裸裸地暴露出他那冒险邀功的个人欲望。
答案 A
解析 A项的分析曲解人物心理,本文并没有写马谡不尊重上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个心理。
7.分析选文第一段内容,概括孔明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犹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作为救援,命魏延驻扎街亭之后作为策应。这层层设防、前呼后应的部署,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谨慎缜密的性格以及善于分析形势、判断无误的指挥特征。
8.这段文字详细地写了马谡和王平在安营扎寨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塑造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而实际上并没有指挥之才的形象,与前文马谡称自己“自幼熟读兵书”相照应。(2)表明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是街亭失守的关键,马谡被军法惩处是必然结局。
1
第2课 《水浒传》——李逵负荆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
2.读: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练: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点。
4.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一个人物。
课前·阅读识记
拓展·类文阅读
课堂·读写探究
内容索引
课前·阅读识记
《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
1.有眼不识泰山。
2.胜败乃兵家常事。
3.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4.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5.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6.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一、诵记名言警句
7.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8.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9.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2.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1.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后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二、了解文学常识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史籍曾载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而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问世,最后由施耐庵等在前人话本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2.相关链接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杰出小说。它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描写梁山起义军的成长、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实。全书的精华所在,是从“官逼民反”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显示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赞颂了梁山英雄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自豪感。全书也表现了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本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地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东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了大队人马回到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又横生了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述的故事。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写的是燕青往泰安州和擎天柱任原相扑,使鹁鸽旋,把任原撺下献台。任原徒弟起哄,李逵动怒相打,卢俊义等接燕青回山,不见李逵,派人去寻。李逵到寿张县县衙,装作县官判案,放了打人的人,枷了吃打的人。又去学堂吓跑教师,吓哭学生。被穆弘拖回。天子听了御史大夫崔靖的启奏,差陈宗善太尉去梁山泊招安,以拒辽兵。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弩弓( )
②瓮中捉鳖( )
③蹊跷( )
④呼延灼( )
三、夯实基础知识
nǔ
⑤揪住( )
⑥攧翻( )
⑦绾个扣儿( )
⑧撅嘴( )
⑨掳掠( )
⑩发髻( )
?尪羸( )
biē
qiɑo
zhuó
jiū
diān
wǎn
juē
lǔ
jì
wānɡ
(2)多音字
①与
与人为善( )
与会( )
③屯
蹊径( )
蹊跷( )
②蹊
屯兵( )
屯邅( )
④泊
梁山泊( )
泊车( )
yǔ
yù
xī
qī
tún
zhūn
pō
bó
(3)辨形组词
①
颊( )
铗( )
③
驽( )
弩( )
②
蹊( )
溪( )
④
绰( )
焯( )
脸颊
长铗
驽马
弓弩
蹊径
溪涧
宽绰
焯菠菜
⑤
揪( )
啾( )
⑥
宵( )
霄( )
揪心
啾唧
元宵
云霄
⑦
攧( )
巅( )
癫( )
⑧
鳖( )
蹩( )
鳌( )
攧翻
巅峰
癫狂
瓮中捉鳖
蹩脚
独占鳌头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口是心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蹊跷:____________
④负荆请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瓮中捉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匆忙,仓促;鲁莽,轻率。
奇怪,可疑。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2)近义词辨析
①负荆·负疚
辨析 两词都有“做错事情、向他人认错道歉”的意思。“负荆”侧重指请求别人的责罚谅解,程度深。“负疚”侧重指对不起别人,只是感到不安,认错的态度没有前者强烈。
例句 a.是我做得不对,甘愿 请罪,请老师责罚。
b.事情没有办好,感到 。
负荆
负疚
②逼上梁山·铤而走险
辨析 两个成语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意思。但“逼上梁山”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铤而走险”重在冒险,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例句 a.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大部分都是被 的吗?
b.我倒卖文物确实是 ,没有想到触犯了国家的法律。
逼上梁山
铤而走险
四、速读感知课文
1.请简要概括《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
答案 刘太公一家敬佩梁山好汉,王江、董海二人,依附草木,假名托姓,自称宋江,刘太公听得说是替天行道,便叫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结果王江、董海二人将刘太公女儿掳去。李逵下山,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不明真相,径回梁山泊,严斥宋江玷污了梁山声誉,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宋江与李逵立下军令状,下山对质,查清真相后,李逵深悔鲁莽,负荆请罪,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将功补过。
答案
2.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结构完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本文围绕“李逵负荆”这一喜剧片段,精心安排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天色已晚,李逵和燕青投宿刘太公家,听到刘太公夫妇声泪控诉“宋江”抢掠了他们的女儿,李逵听后,便暴跳如雷,怒气冲冲地回山,大闹忠义堂,与宋江以头相赌,经过对证以后,知道并非宋江所为,于是李逵便负荆请罪,最后戴罪立功,牛头山杀贼救女而回。整个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既扣人心弦又符合事情发展的趋势,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开合有度。
答案
课堂·读写探究
一、重点突破
1.刘太公说抢走女儿的是宋江,李逵为什么就信以为真?这表现了李逵怎样的性格?
答案 刘太公描述的形象和时间,分别符合宋江的装束、行程。因宋江前些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会李师师,在时间上具备了作案条件。刘太公夫妇连夜啼哭,声泪俱下控诉“宋江”,且李逵是个直爽之人,他不做调查,轻易相信,故一口认定是宋江所为。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疾恶如仇、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性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鲁莽。
答案
2.你怎样评价李逵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 李逵是《水浒传》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正直、豪爽、率真、朴质、无私是李逵英雄性格的一种光辉表现,如选段中李逵听刘太公一说,便认定宋江“不是好人了也”,甚至对宋江直呼其名:“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这些语言描写便是李逵这种性格的很好体现。李逵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思想狭隘等缺点,如李逵回到梁山,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一段文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逵的简单、鲁莽的性格特点。李逵身上的缺点也来自农民,他对阶级命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觉上。淳朴包含着无知,坦率又近乎莽撞,这些缺点,固然反映了当时农民身上的落后性,但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答案
二、疑点探究
3.李逵为什么会成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之一?结合时代说说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
答案 因为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颗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而这又是人性中最为可贵的地方。
答案
三、美点赏析——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4.试结合所选文本的动作、语言描写分析李逵的性格特点。
答案
答案 选文主要表现了李逵鲁莽正直、疾恶如仇、崇尚正义的性格。李逵即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就是对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一旦发现他做了不仁不义的事,李逵也绝对不会客气,选文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既正直,又鲁莽。李逵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
做判断,就采取了行动。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做赌注,后来发现抢夺民女之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愿赌服输,在燕青的劝说下,到宋江面前负荆请罪。但是,即使请罪的时候,李逵的嘴也还是硬的。“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给我们诠释着英雄的本色。后来李逵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节选部分这一系列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粗蛮、鲁莽、正直、率真、敢作敢为、知错能改。
四、随堂写练
5.李逵的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它是李逵形象的标志,更在李逵性格的塑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借宿刘家庄遭拒绝,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从他这种不顾及礼节的求宿方式中,我们对他的粗鲁可见一斑;又如庭斥宋江,李逵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他疾恶如仇的一面。
请写一段文字,以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30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示例)门被踢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问:“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生气地说:“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怎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在一旁的李星使劲咽了咽口水,神情恍惚道。
拓展·类文阅读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点评】李逵这个快意恩仇的梁山好汉,很多人都羡慕不已,施耐庵在写作时对其也是非常欣赏的。但作者却反弹琵琶,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述说,提出李逵是个“淳朴的嗜血者”的观点。观点另类,却不偏颇,支撑作者观点的材料都可以在《水浒传》小说中找到。所以,本文的反弹琵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第2课 《水浒传》李逵负荆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
2.读: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练: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点。
4.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一个人物。
一、诵记名言警句
《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
1.有眼不识泰山。
2.胜败乃兵家常事。
3.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4.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5.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6.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7.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8.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9.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2.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后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史籍曾载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而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问世,最后由施耐庵等在前人话本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2.相关链接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杰出小说。它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描写梁山起义军的成长、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实。全书的精华所在,是从“官逼民反”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显示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赞颂了梁山英雄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自豪感。全书也表现了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本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地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东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了大队人马回到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又横生了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述的故事。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写的是燕青往泰安州和擎天柱任原相扑,使鹁鸽旋,把任原撺下献台。任原徒弟起哄,李逵动怒相打,卢俊义等接燕青回山,不见李逵,派人去寻。李逵到寿张县县衙,装作县官判案,放了打人的人,枷了吃打的人。又去学堂吓跑教师,吓哭学生。被穆弘拖回。天子听了御史大夫崔靖的启奏,差陈宗善太尉去梁山泊招安,以拒辽兵。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弩弓(nǔ) ②瓮中捉鳖(biē) ③蹊跷(qiɑo)
④呼延灼(zhuó) ⑤揪住(jiū) ⑥攧翻(diān)
⑦绾个扣儿(wǎn) ⑧撅嘴(juē) ⑨掳掠(lǔ)
⑩发髻(jì) ?尪羸(wānɡ)
(2)多音字
①与 ②蹊
③屯 ④泊
(3)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②造次:匆忙,仓促;鲁莽,轻率。
③蹊跷:奇怪,可疑。
④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⑤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2)近义词辨析
①负荆·负疚
辨析 两词都有“做错事情、向他人认错道歉”的意思。“负荆”侧重指请求别人的责罚谅解,程度深。“负疚”侧重指对不起别人,只是感到不安,认错的态度没有前者强烈。
例句 a.是我做得不对,甘愿负荆请罪,请老师责罚。
b.事情没有办好,感到负疚。
②逼上梁山·铤而走险
辨析 两个成语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意思。但“逼上梁山”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铤而走险”重在冒险,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例句 a.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大部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吗?
b.我倒卖文物确实是铤而走险,没有想到触犯了国家的法律。
四、速读感知课文
1.请简要概括《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太公一家敬佩梁山好汉,王江、董海二人,依附草木,假名托姓,自称宋江,刘太公听得说是替天行道,便叫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结果王江、董海二人将刘太公女儿掳去。李逵下山,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不明真相,径回梁山泊,严斥宋江玷污了梁山声誉,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宋江与李逵立下军令状,下山对质,查清真相后,李逵深悔鲁莽,负荆请罪,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将功补过。
2.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结构完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围绕“李逵负荆”这一喜剧片段,精心安排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天色已晚,李逵和燕青投宿刘太公家,听到刘太公夫妇声泪控诉“宋江”抢掠了他们的女儿,李逵听后,便暴跳如雷,怒气冲冲地回山,大闹忠义堂,与宋江以头相赌,经过对证以后,知道并非宋江所为,于是李逵便负荆请罪,最后戴罪立功,牛头山杀贼救女而回。整个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既扣人心弦又符合事情发展的趋势,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开合有度。
一、重点突破
1.刘太公说抢走女儿的是宋江,李逵为什么就信以为真?这表现了李逵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太公描述的形象和时间,分别符合宋江的装束、行程。因宋江前些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会李师师,在时间上具备了作案条件。刘太公夫妇连夜啼哭,声泪俱下控诉“宋江”,且李逵是个直爽之人,他不做调查,轻易相信,故一口认定是宋江所为。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疾恶如仇、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性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鲁莽。
2.你怎样评价李逵这个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逵是《水浒传》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正直、豪爽、率真、朴质、无私是李逵英雄性格的一种光辉表现,如选段中李逵听刘太公一说,便认定宋江“不是好人了也”,甚至对宋江直呼其名:“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这些语言描写便是李逵这种性格的很好体现。李逵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思想狭隘等缺点,如李逵回到梁山,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一段文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逵的简单、鲁莽的性格特点。李逵身上的缺点也来自农民,他对阶级命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觉上。淳朴包含着无知,坦率又近乎莽撞,这些缺点,固然反映了当时农民身上的落后性,但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二、疑点探究
3.李逵为什么会成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之一?结合时代说说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颗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而这又是人性中最为可贵的地方。
三、美点赏析——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4.试结合所选文本的动作、语言描写分析李逵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主要表现了李逵鲁莽正直、疾恶如仇、崇尚正义的性格。李逵即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就是对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一旦发现他做了不仁不义的事,李逵也绝对不会客气,选文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既正直,又鲁莽。李逵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做判断,就采取了行动。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做赌注,后来发现抢夺民女之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愿赌服输,在燕青的劝说下,到宋江面前负荆请罪。但是,即使请罪的时候,李逵的嘴也还是硬的。“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给我们诠释着英雄的本色。后来李逵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节选部分这一系列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粗蛮、鲁莽、正直、率真、敢作敢为、知错能改。
四、随堂写练
5.李逵的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它是李逵形象的标志,更在李逵性格的塑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借宿刘家庄遭拒绝,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从他这种不顾及礼节的求宿方式中,我们对他的粗鲁可见一斑;又如庭斥宋江,李逵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他疾恶如仇的一面。
请写一段文字,以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门被踢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问:“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生气地说:“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怎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在一旁的李星使劲咽了咽口水,神情恍惚道。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点评 李逵这个快意恩仇的梁山好汉,很多人都羡慕不已,施耐庵在写作时对其也是非常欣赏的。但作者却反弹琵琶,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述说,提出李逵是个“淳朴的嗜血者”的观点。观点另类,却不偏颇,支撑作者观点的材料都可以在《水浒传》小说中找到。所以,本文的反弹琵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梁山好汉多性急。一则因他们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年少气盛,自然性急。二则因他们多为北方大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乱世尤然。
②李逵毕竟是李逵,耿直之间透出的是英雄本色,小肚鸡肠、优柔寡断便不是李逵。
③母亲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亲口尝汤药。
④在模拟法庭辩论环节,双方继续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地穿插一些现场点评。
⑤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到头来却是作茧自缚,害了自己。
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气力,手脚也酥软了。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年富力强:年纪轻,精力旺盛。句中强调的是“性急”,不合语境。②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使用正确。③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不合语境。④摇唇鼓舌:用言辞进行煽动、游说或大发议论(含贬义)。褒贬失当。⑤作茧自缚:蚕吐丝做成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使用正确。⑥余勇可贾:还有剩余力量可以使出来。使用正确。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在东京兀自(还,仍然)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B.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前去时,又怕有跷蹊(奇怪可疑)。”
C.但见荒僻无人烟去处,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消息)。
D.小人只是这里剪径(直道),做些小买卖,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
答案 D
解析 剪径:路上打劫,抢人钱财。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林冲、李逵、武松等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不仅他们勇武多智,而且在一次次济困扶危的义举中,显示出高尚的品格和纯朴可爱的个性。
B.《水浒传》正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反上梁山泊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根本原因。
C.当宋江说要李逵捉住假冒者方肯饶去死罪时,李逵立刻“跳”了起来,一个“跳”字充分说明了李逵的内心活动,他并非真的不怕死。
D.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李逵的刻画是十分成功的,他既是一个粗人的典型,也是一个特定年代里产生的英雄人物。
答案 A
解析 当前后两个小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当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不仅……而且……”这两个分句有共同的主语“他们”,所以“他们”应放在“不仅”前面。
4.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
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史记》,项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翻开《史记》,项羽说)英雄要有胸怀。虽然我刚愎自用,但当我无视范增高举的玉玦,任樊哙闯帐、刘邦逃走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事必躬亲,但当我守着先帝遗命,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喋血五丈原时,我就是英雄
解析 仿写时要注意句式相近,即“英雄要有……虽然我……但当我……时,我就是英雄”。还要注意内容一致,即表达“英雄”的内涵。
5.为弘扬水浒优秀文化传统,水浒学会决定举办中国水浒文化对联征集活动。请分别以“宋江的家乡”“李逵”为描述对象,各拟写一副对联。
(1)以“宋江的家乡”为描述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李逵”为描述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休言好汉无来处 应晓公明在宋家
(2)提斧杀人存孝义 砍旗扯诏为弟兄
二、阅读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就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写林冲受高太尉迫害,发配沧州,途经柴进庄院,与武师洪教头较量枪棒的故事。
B.“小旋风”柴进,为人仗义疏财,广泛结交英雄好汉,较棒一节,作者写他对林冲礼遇有加。
C.较棒进行到四五个回合,林冲跳出圈外认输,因为戴着枷自己处于被动,柴进马上自责“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表明柴进疏于安排。
D.洪教头是柴进庄上的武师,但目空一切,咄咄逼人,认为林冲拜访柴进是“流配军人”前来“倚草附木”。
答案 C
解析 这一细节明写柴进,暗写洪教头挑起竞争却有失公平。
7.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林冲的形象特征,并简析文中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武艺高强,机智勇敢。②隐忍退让,处事冷静。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林冲这个形象,使他性格鲜明可感。①小说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形象。②小说尤其着力借助心理描写来表现林冲谨慎细心的性格特点。③林冲是主要人物,作者却用寥寥数笔来写,成功地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洪教头来衬托林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8.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文章在情节设计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节紧凑有序,故事跌宕起伏。①以“林冲棒打洪教头”构成情节发展的主线,使结构主干突出,不蔓不枝。②故事围绕“打”字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③情节上经过层层铺垫更能突出林冲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