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授课课题】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七(5)班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2)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陈力的《枉凝眉》歌导入
(时间约4分钟)
枉凝眉 — 陈力 曲:王立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二)讲授新课
一、《红楼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7-108页有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
(2)最深远的是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
(3)这部小说初名是什么?整理续写后40回并题名的是谁,又是何时排版印刷面世的?
(4)《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5)这部著作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地位?
学生看书,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简介:
教师出示曹雪芹图片
曹雪芹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温饱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石头记》。但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
教师讲述: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钪?樱?2苎┣墼缒暝谀暇┙???旄?桌?艘欢谓跻骆??⒏还蠓缌鞯纳?睢V劣赫??辏?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简介:
(1)原名:《石头记》
(2)作者:曹雪芹创作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
(3)成书时间:清代(乾隆晚期)
(4)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3、特色:
(1)思想性强
①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②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以及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艺术性高
全书虽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5、社会历史意义:
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歌颂了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勇于抗争的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6、价值:
作者以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7、知识拓展:四大名著
相关史事:
《红楼梦》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此后用活字印刷面世,立即得到广泛传播,以至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红楼梦》进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红学”。
教师小结: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
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其中《红楼梦》更是把古典小说的成就推向了最高峰。
思考: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古典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
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2.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明清时期小说的社会氛围良好;
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二、昆曲和京剧艺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7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清代戏剧的特点及最有影响的剧种是什么?
(2)什么是昆区?它为什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什么?
(3)昆曲有何特点?昆曲在何时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是什么?
1、清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受大众的喜爱。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一)昆曲
昆曲简介: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式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1)明朝时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教师出示图片
(2)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3)清中后期,因循守旧,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3、昆曲的代表作:
(1)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2)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洪昇的《长生殿》《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叙事严谨,文词华美,音律严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4、昆曲的特点:
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并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二)京剧
教师出示京剧脸谱
教师出示京剧四大行当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11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京剧的初步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2)京剧的发端遇到的契机是什么,以及京剧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京剧产生的过程简介。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背景:
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教师:概括为: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以徽调、汉调为基础(19世纪中期)
2、京剧产生过程:
①京剧的发端遇到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1790年)。
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③皮黄戏及其特点:
徽调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特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3、京剧艺术: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4、京剧形成:
明朝中后期,各种地方戏曲都到北京来上演,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称为京剧。
5、京剧发展: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支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流传四方。
教师小结:
京剧产生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支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戏剧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作业布置】七年级下册历史优化设计 第21课 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作者简介
2、主要内容
3、创作特点
4、地位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
2、京剧:“国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