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
1.【2016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程 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词中“雁”、“蛩声”、“月”这三个意象,作具体分析。
3.【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刘 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睦州刺史任上所作,当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白色的衣服。本句是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7.【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倅,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元]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15.【2016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末句“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和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元]朱唏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①金鳌:传说大海里的神龟。
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词家认为“寒江斜注”的“注”颇为传神,“胜游如扫”的“扫”较为独到,试分析。(5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开圣寺
[唐]温庭筠
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颈联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9.【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
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21.[例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居留。
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群鹤咏
[南齐]萧道成①
八风儛遥翮②,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①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②儛:通“舞”。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的妙处。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1)上片是怎样表现“凄然”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上片主要是实写,下片又是怎样进行虚写的?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①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①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
2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 明
万 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2)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也写到了都城春景,请分析与万宽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隋]江总①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②独不归。
去云③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注】①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②南冠:楚国囚徒(出《左传》)。
③去云:喻使臣。
(1)赏析“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的主要艺术手法。
(2)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①,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③,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嚬:愁眉不展。浦:水滨。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一幅秋雨渡头待人图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 / 8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
答 案
1.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答案: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凄怨、由凄怨到断肠的变化过程。“雁”这一意象取“鸿雁传书”之意,主人公长时间登楼远望,却没有盼到远方的音讯,传递出了主人公的失望之情。“蛩(蟋蟀)声”如泣如诉,更显庭院寂寂,从而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寂寞和凄怨情怀。“月”这一意象,代表着“思念、相会”之意,而主人公在月上之时却形影相吊,由苦苦思念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更令她柔肠寸断。
3.①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
②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否”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5.①惜春、伤春之情。睦州地处江南,风光秀丽,而适逢残春(时节,落花飘零,春天的逝去令人伤感不已。②思乡怀人之情。诗人远离故乡,适逢残春,孤寂的诗人不禁忆起阔别的家园和亲人。③仕途坎坷的无奈。诗人长期迁官外放,仕途不顺,他只能借酒消愁,排遣内心的失意落寞。
6.答案: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
7.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
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
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
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8.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9.(1)答案: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2)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10.(1)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2)答案:①比喻。用“黄金”比喻桂花,用“碧玉”比喻桂叶。把桂花比做晋代名士,赞美桂花的品格。②对比或反衬。用梅花和丁香反衬桂花,从侧面衬托桂花的翩翩风度和高风亮节。
③用典:采用魏晋名士的典故,暗示桂花的精神风貌。
④反语:“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
11.答案:①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故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②词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登高望远:“恨”如连天春草,表明思念愁绪之长;“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表明因路途遥远而欲见不得;“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无答而问,则是把这种思绪推向高潮;借景抒情,更增强了词人的惆怅之感和愁思之深。
12.(1)答案:①主要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愁。上片“望远愁多休纵目”写登高远望愁绪繁多,下片梦中飞驾越过湘水返家乡,结尾一句点明愁绪来由“归心”急促。
②岁月蹉跎之愁。上片写遍绕花丛,特地观笋,眼看春笋生机盎然,暗隐时不我待之意。
③久居客乡、有家难回的飘零之愁。长路漫漫只能借助梦境飞回故乡,借助鸿雁传音,聊解思乡之愁。
(2)答案:①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词中写了梦中情景,远望春山碧色,只记得梦中翻山越水返回家乡,犹言现实中有多险阻,有家难归。虚幻之景更让人痛感无奈。
②词人思乡心切只能在心里想象:谱首思乡乐曲随从大雁飞回故土,聊解思乡之愁,可惜归心比弦声还要急促。怅惘无奈之情更进一层。
13.(1)答案: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14.(1)答案:①这首词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
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答案: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喻南宋王朝满目疮痍、江山残破,国势日颓。
15.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答案: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17.①“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
②“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18.答案:“落”和“归”最生动传神。“落”字体现了山泉倾泻的动态,反衬出寺内的清冷;“归”字设想僧人逝去,僧归塔下和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两字都是以动衬静,表现了山寺的空寂。
19.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
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0.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2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
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
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2.答案:托物言志或借鹤自喻。表达自己现在被召回之后志向受损,处处受束缚的苦闷不平之情,以及对往日那种无拘无束,胸怀壮志的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23.(1)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对比、映衬。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白描。点出“秋水”“天”“暮霞”“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④对偶。“秋水”“暮霞”相对,“碧”“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4.(1)答案:上片分三层描写凄然之情:①描写庭阴残雪、轻寒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气候的特点,从正面渲染凄凉的气氛;
②以一夜相思梦,却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交代心情凄然产生的原因;
③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梅花的满树幽香,枝影的满地横斜,进一步反衬凄然心情的沉重。
(2)答案:①首先想象那个想念的人此时正羁旅于江南古道,内心满怀离愁之苦,从对方入笔,同时也衬托出词人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
②然后想象在这处处长满春草的时候,即使登高望远,也望不到远在天涯的那个人;
③再进一步想象到春草如果经几度春风,几度飞花,也会衰败,以此比喻年华的流逝,表达好景不长的感伤。
25.(1)答案: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2)答案: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词的上片“紧急”“俄”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和爱春之情。
26.(1)答案:虚实结合。①一、二句实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凄清景象。②三、四句想象百年之后,只余孤月梨花的凄楚,虚实结合,更增清明时节的感伤之情。
(2)答案:①韩诗描画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②万诗则通过风絮满城,青山寂寂不见家,以及想象中百年之后的“孤月”和“梨花”表达人生无常,不知归宿何方的怅惘和感慨。
27.(1)答案:“北风”“嘶马”袭用《古诗》“胡马依北风”之意,马多产于北方,一遇北风就发出嘶鸣,以表示依恋;“南冠”本指楚国囚徒,这里指自己羁留在外。这两句是说,马尚且怀恋故土,而作为人的我却独独不能回去。这两句引用典故、对比(衬托)陈述自己的思归之情,显得很哀切。
(2)答案:前四句诗人借合浦有一株杉树,叶落随风飘到洛阳的传闻表达自己想回到首都建康的愿望,次句诗人引用古诗、典故,以无情物衬托有情人,使思归之情变得无奈凄苦。后四句说自己像蓬草一样流离失所,年年芳菲的春草让诗人不堪忍受淹留的心情,绘形绘色,词苦声悲,直写了目前处境的可怜。作者反复陈述思归之情,就是要引动裴尚书哀怜之心。
28.(1)答案: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词人在听觉上听到了风雨声,在视觉上看到了暖色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闻到了野花的芳香。营造了一种苍凉寂寞的凄清氛围。
(2)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
解 析
1.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望到斜阳欲尽时”,写出主人公由盼望到失望的心情,“蛩声怨”其实是主人公的凄怨之情,“依旧柔肠断”,主人公的情感更是由凄怨到断肠。
4.解析:在这首诗中,作者既有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有伤时忧国的情怀,可结合【注①】联系时代背景来加以分析。
6.解析:这首诗的尾联运用典故收束全诗,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作答时,要抓住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全诗来展开分析。
8.解析:这首词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的迟暮之悲。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结合全词内容即可概括出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9.(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注释,弄清“谢公”出自何典,再指出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2)解析:“黄金万点轻”中用“黄金”喻指桂花,下阕写“梅”“丁香”来反衬桂花,“彦辅”是用典: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11.解析:分析诗歌情感应抓住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来理解,如“恨”“独”“愁”等。上阕“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一个“独”字,表明作者的孤独无侣;“独上高楼”,目的在凭楼远眺,所望见的是“春草连天去”。“春草”句前着“恨随”二字,顿使春草生情。春草连天是望不断的,而“恨随”之而去,可见恨之绵绵不绝。下阕“惆怅人何处”是说令人惆怅的是,恋人已不知今在何处。“愁无语”,盖因“独上高楼”,无人可告。
12.(1)解析:情感的分析是以读懂这首词的大意为前提的,读懂是关键。可以根据“愁多”、“归心促”读出词人思乡之情;再进一步根据最后两句读出客居他乡的飘零之感;从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感慨世界变幻、人生易老。
(2)解析:“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技巧分析的难点是在所运用的技巧的判定。如下片中词人由春山的现实情景的描绘转而进入梦境的描写,梦境为“虚”,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后两句词人想将离情“移雁足”,可视为想象。“弦声未抵归心促”能否看作是直抒胸臆?再结合词句内容简单分析。
13.(1)解析:“憎”“下”字很容易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答题时,要注意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2)解析:这首词上片引发归思,下片由雪下梅引出闺思,作者非常巧妙地从相思双方着笔,借梅雪表达了愁思之苦。
14.(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结构特点。这首词作者起笔不凡,先介绍定王台的位置,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逐层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15.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16.解析:这道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可通过具体诗句的对比,找出写景“视角”和“手法”的不同。作答时,要分开来说,先分析陆游诗歌的视角和手法,再说这首诗歌。
18.解析:这首诗的颈联写寺内景致,充分展现出寺宇的衰败寥落,“落”字反衬出山寺的空寂;“归”字,以动衬静,同样表现出山寺的空寂。
20.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本诗中的“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22.解析:题目是“群鹤咏”,作者托“鹤”言志,来抒发自己的苦闷不平之意。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要结合全诗。
2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从视角、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作答时,可采用总分模式。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这首诗的尾联没有以景结语,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作答时,要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两者的异同。
24.(1)解析:这篇词的上片诗人先抓住初春季节的特点,渲染凄凉的气氛,紧接着写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再写“满树幽香”以乐景写哀情。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加以整合即可。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作者在下片主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层层渲染,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
25.(1)解析:抓住这首词的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即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的思想情感。整首词都在写“春”,作者在字里行间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惜春、留春、爱春、盼春之情溢于言表。
26.(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诗中“料得”二字将前两句和后两句截然分开,前者写眼前景,后者写想象中的凄楚,虚实结合的手法自然显现出来。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先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弄清万诗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比较找出与韩愈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27.(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先结合注释,指出这两句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先逐层分析,找出诗人的情感脉络,最后加以总结,指出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所在。
28.(1)解析:这首词的“正雨”是听觉,“红蓼”是视觉,“野风香”是嗅觉,抓住词人运用多种感觉来写景的手法,体悟出营造的氛围即可。
(2)解析:从“不语含嚬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