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7 07: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
1.【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1.【2017届广东广州铁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阮郎归 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请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3.【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阙 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流水远远而来,又随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
简要赏析。(6分)
4.【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分)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1.【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2.【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②分付:交给,安排。
(1)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3.【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6分)
4.【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②,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③。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②衢:道路③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4 / 4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一)
答 案
1.
(1)【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1.
(1)【答案】
“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答案】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2.
(1)【答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
(2)【答案】
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描述这里自古以来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的夹着野草这一惨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同时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在结构上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3.
(1)【答案】A.C
(2)【答案】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
4.
(1)【答案】(5分)
“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然后答出效果:暗含着思念的频密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2)【答案】(6分)
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2分)不同:①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2分)②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2分)(意思相近即可)
1.
(1)【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
(1)【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
(1)【答案】
①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匆匆”表达出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2分)②间接抒情: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1分)借景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出如今的失意痛苦,“满帘风”写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2分)
(2)【答案】
①“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1分)②“试浇桥下水”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2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2分)以及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1分)
2.
(1)【答案】
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1分)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3分)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1分)
(2)【答案】(6分)
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3分+3分)
3.
(1)【答案】
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2分)(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2)【答案】
“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2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2分)
4.
(1)【答案】
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
解 析
1.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
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1.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春”在句中指代梅花,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抒情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
2.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形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形象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需要两者比较,分别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2)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句写景,所以考查的就是写景的技巧,可考虑景情关系。“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所以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和议论,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所以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和议论,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3.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
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比如本题中,A.E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B.C.D三项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和情感。做答时要结合原文对选项涉及的评价点加以仔细地判断。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
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内容分析不当,写出了环境的幽寂,而非孤寂。因为作者是享受自然、悠闲惬意、
怡然自乐的心情。C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一心向学”牵强。D.“清辉照衣裳”,
直抒胸臆,手法判断不当,应是借景抒情。
(2)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通常分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4.
(1)
【解析】首先解释字的含义:“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2分)“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暗含着思念的频密与分离的痛苦。(1分)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2)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然后从抒情的角度分析不同:晏词直抒胸臆、李诗委婉曲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注意从情感的异同和抒情手法的方面进行分析。
1.
(1)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
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
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
度进行分析。
(2)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
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
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2.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
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
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
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
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
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
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
先抑等。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要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考了,间接抒情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2)
【解析】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酹酒,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表达的是人生的豁达。陈诗的“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有对屈原的凭吊,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也有孤寂漂泊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两诗都是以酒洒江,但由于诗人思想感受不同、身世经历不同,情感也不同。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比较豁达。本诗是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时所作,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有感伤自己。
2.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3.
(1)
【解析】注意答出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那些是动,哪些是静,在分析表达效果:表现诗人舟行峡中
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2)
【解析】首先答出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然后具体解释: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
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
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4.
(1)
【解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得功名”“恶少”概括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街头恶少。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得功名”“恶少”概括。
(2)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 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