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六)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夜坐念东征将士
陆 深
长河乘夜渡貔貅①,兵气如云拥上游。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
十二关山齐故国,百年疆域汉神州。
不眠霜月闻刁斗,自启茅堂望斗牛。
【注】①貔貅(píxiū):别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诗中比喻勇猛的战士、骁勇的部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诗歌起句不凡,用“貔貅”形容骁勇善的战前线战士,他们长河夜渡,不畏艰险,直接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B.“挥白羽扇”,写大将手挥羽扇,让人想起“羽扇纶巾”的周瑜,暗喻诗人文武双全,指挥若定。
C.诗歌第四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紫貂裘”代指皇帝对将士们的赏赐,表明朝廷对战事的重视。
D.颈联以数词入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从时空两方面表现了国家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
E.诗歌末两句中选取两个细节“闻刁斗”、“望斗牛”,由想象转入现实,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 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4.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颔联“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C.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颈联转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
D.作为一首送别诗,该诗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及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E.同一般的赠别之作一样,王维此诗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
8.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jùjiē):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lěi),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rào),同“绕”。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开头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氛围。前句实写,后句虚写。
C.“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10.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各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 2 -/4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答 案
一、
1.CD
2.作者通过描述想象中的将士们征战沙场的情境,表现了君臣将士团结一心、收复失地的强烈信心,抒发了诗人对君臣一心保卫国家的赞美之情和关心国事的爱国激情。
二、
3.AD
4.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三、
5.BE
6.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四、
7.CE
8.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而本诗尾联运用典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五、
9.BC
10.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给予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的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六、
11.CE
12.①希望终老田园的淡泊功名之情;②心念国事的爱国之情;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和无奈之情。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解 析
一、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二、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三、
【解析】
5.B项,“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没体现“擅长说理”这点。
6.诗歌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除了注意意象和词语的选用外,也应该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比如直抒胸臆、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结合等。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试题。尾联用了典故,张翰的“鲈鱼脍”表达了思乡之情,但作者在“秋风起”时,“慷慨”“悲歌”却“不为鲈”,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的情感。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四、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五、
【解析】
9.B项,“虚实结合的手法”不正确,这两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前句视觉,后句听觉。C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正确,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六、
【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 3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