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十一)(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十一)(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7 07: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金城临河驿楼
岑 参①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②。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注】①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州西北。②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陇头吟
王 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睢阳道中
术虎邃【注】
又渡溵江二月时,淮阳东下思依依。
丘园寂寞生春草,城阙荒凉对落晖。
去国十年初避乱,投荒万里正思归。
临歧却羡春来雁,乱逐东风向北飞。
【注】①术虎邃:字士玄,为女真纳邻猛安(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编制单位及其主官名称)。这首诗是他寄给汉族好友文士刘祁的作品。
(1)本诗首联中的“思依依”三字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闲行
邵 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
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
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2)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贺 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注】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注】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樵风”后指顺风。
(1)试赏析上阕“无端更借樵风送”中“无端”二字的妙处。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朝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易错起源1.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残春旅舍
【唐】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易错起源2.对比阅读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________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
易错起源3.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进行分析、品评、鉴赏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变式探究】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易错起源4.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鉴赏
例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宋】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 / 6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
答 案
1.(1)①以动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伫立,饶有韵味。
(2)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2.(1)从城楼高峻、山势险要、河水绕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重险”。站在楼上能看到五凉,说明地势之高;山道盘旋环绕,说明山势陡峭;水浸城墙,说明有河流做军事屏障。
(2)诗人客居塞外,忽然回忆起在故乡捕鱼的闲适情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3.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②用了用典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旄慧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4.答案:(1)“依依”用叠音手法,表明诗人睢阳之行的心事重重,“思”字意为思念故乡,思念朋友;居于篇首,为全诗笼罩一重思绪濛濛的气氛,奠定了这首抒情诗的感情基调。
(2)尾联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诗人来到了一个南来北往的歧路口,眺望春天迁徙的大雁紧追东风向北飞去,而自己却只能背道而驰,一种人不如物的酸楚之感油然而生。
5.答案:(1)诗歌意象丰富,园圃、泽边、春风、落叶、衰草、斜阳、暮云等景物色调暗淡;意境萧条阔远,表达了作者在闲适生活中的哲思。
(2)“衰草”与“斜阳”、“暮云”与“远天”对照明显,斜阳西下,衰草于风中颤抖不已,而远方的暮云就像扶起了天空一般。极远与极近的景致,融为一体,使得诗句意境丰满,富有立体感。而一个“衬”字和一个“扶”字的运用,则化静景为动景,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中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6.(1)“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词人借“无端”一词埋怨天公凭空吹来无情之风,使船速和离别加快,离愁加深;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船行缓慢的想法,使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蕴藉、缠绵凄恻。
(2)下阕以设问“良宵谁与共”起首,写出词人想到别后之夜的孤寂、落寞,顿生凄苦之感:“赖有窗间梦”,梦中的相聚只能使自己稍感宽慰而已;“可奈梦回时”表现了美梦终是短暂的,令人遗憾和无奈;“一番新别离”,将梦醒当作新的离别,使思念之苦倍增,更加令人不堪忍受。
7.(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8.(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决。佳节时不喜凡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9.答案:(1)“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2)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10.答案: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以乐景衬哀情,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孤寂,展现了词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同时暗示了词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怨愤。
例1.(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达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达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变式探究】(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景情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了山的静寂,从中更透露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例2.(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家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变式探究】(1)在最后一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冷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例3.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变式探究】(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4.答案 (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变式探究】(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
解 析
1~9.略
10.

例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
例2.

【变式探究】【错误解答】能够说出其含义,但不能够根据前面的提示来回答。

例3.

【变式探究】【错误解答】(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2)找到了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正确解答】(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4.

【变式探究】【错误解答】(1)C(2)B或C(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情分析不合理。

【正确解答】(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