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C.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D.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D.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来源:学*科*网Z*X*X*K]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4、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5、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8分)
6、南怀瑾先生的讲学风格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讲学风格的评价。( 10分)
[来源:学科网ZXXK]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
7、下列加点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名词用作动词。
B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之为羞,使动用法。
C皆为陛下所成就。这是一个倒装句。
D扶辇下除。下除:下台阶。下,名词用作动词。
8、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C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9、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不怨恨朝廷,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
C李陵为劝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与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可能已改嫁,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是死是活;暗示苏武回去也不一定能确保平安。
D李陵被苏武的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7分共14分)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来源:学科网]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1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9分)
[来源:Z*xx*k.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 (本题每空1分共13分)
(1)柳永的《雨霖铃》下阕,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最使人触动离愁别绪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解释之所以躲避廉颇真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用刘备等人的典故讽刺哪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6)苏轼《定风波》中表现其人生态度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C.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16、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D.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四、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未雨绸缪:原指天没下雨就先把门窗捆牢。现多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居安思危:处在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以上成语触发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写篇文章,,试想把这篇文章放在“朋友圈”,给你的同学和朋友阅读,对他们有一定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第2 次月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答案】1、(3分)B“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错。ACD正确。2、(3分)A“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错。故A错误。BCD正确。3、(3分)D。(A张冠李戴,不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而是“接受者”,故A错误。B无中生有,没有“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故B错误。C知音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错误,故C错误。)4、(6分)①出版数百种著作,流通世界,在华人社会掀起国学热。②在普及传统文化上起步早,范围广。③推广儿童读经运动,亲自选编教材。④设立“十方书院…‘太湖大学堂”等文教机构。⑤资助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⑥配合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5、(8分)? ①学行一致、知行合一。他受家风的影响,谨遵父亲的教诲。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他质疑朱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提出自己个性化解读;在讲?学时有自己的风格。③淡泊名利,大度包容。他“不问禄位问功德”,对他人的质疑看得很淡。④志存高远,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从小就志存高远,半个多世纪以来漂泊四?方, 传播传统文化。(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6、(10分)特点:①融汇文史哲艺道,旁征博引。②不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流派限制,不在意细节? 是否精确。③信手拈来,不拘一格。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评价:可以持肯定态度。①这种讲学风格融合经史,不拘一格,是对传统的创新。②这种讲学风格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考虑到了普通人的感受,是一种更高的讲学境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也可以持否定态度。①这种讲学风格很随意,不严谨,不符合学术规范。②这种讲?学风格曲解了原作,无法带给听众正确的认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7、(3分)D
8、(3分)B
9、(3分)C
10、(7分)①我们之所以离开我们的亲人和亲戚而来侍奉你的原因,只是仰慕你的高尚的节义
(7分)②况且(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朝令夕改),无罪而被灭族的就有几十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11、(3分).B
12、(共9分)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1分)
内容:①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②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4分,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①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②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4分,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3分)
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⑷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⑸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⑹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13、(3分)C
【解答】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故C正确。14、(3分)D
【解答】画线句子语病,成分残缺,应该是“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排除AB;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应该是“却”,排除C。故D正确。ABC错误。15、(3分)A
此题较为简单,根据语境及前后分句关系可知此处应该是“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故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