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分 桃 子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摆学具、交流、课件演示等形式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 68根小棒
案例背景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和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是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试图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东西的过程,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从中体会竖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和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顺利口算出68÷2,通过分桃子这一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也能理解68÷2=34。但列竖式计算很抽象,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也没有,学生很难理解商的定位与竖式的结构。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 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奇有趣的事物;爱动,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摸一摸、试一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探究,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桃子的过程,先将60个桃拿出来分,这一步分的过程在竖式中表现为竖式的第一层,再把剩余的8个桃拿出来分,这一步在竖式中表现为竖式的第二层,分了几次竖式就有几层。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由直观到抽象从中体会竖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动画逐步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小动物?(猴子)猴子妈妈也来了,猴子妈妈给2只猴子买来了68个桃子。 (这些桃子是给你们两个人的,你们两个是好兄弟,分桃要公平。)
师:聪明的同学们看了上面的画面你们愿意帮两只小猴来分桃子吗?(愿意)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本,我们来帮助小猴分桃子。(出示并板书情境课题:分桃子。)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自然贴切的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一)多种方法探索68÷2
1、提出问题
师:看了上面的画面,你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有68个桃子,要分给两只小猴。
师:怎样分才公平?
生1.要让两只小猴都满意,那必须平均分桃子。
生2.要让两只小猴分到的桃子一样多,才公平,两只小猴才没有意见。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 6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呢?(课件出示)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68÷2
[评析:因公平才有了平均分,因平均分有了除法算式,由此学生顺利列出算式,并理解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用小棒代替桃子分,有的在练习本上计算,有的……)分完后小组交流分的方法,汇报小组活动结果:
师:同学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交流。
生1:我们组用小棒当桃子,10个小棒一捆,每只猴子分到三捆,又分到4根,就是34个。 生2:我们组是用口算,先算60÷2=30,再算8÷2=4,30+4=34, 所以68÷2=34。
生3:我们组是列竖式计算的。
师:(指着第一个同学的算式)你是怎么分的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1:因为60÷2=30,把3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上,2×34=68,所以68÷2=34
生2:我们组的分法与他们一样,只是竖式不一样。
师肯定这两位同学做法是对的,表扬他们大胆尝试的做法。
师:到底怎样列竖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动画演示:6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的过程。同时根据分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68÷2的竖式。 分析算理:先用6个十除以2得3个十,商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再用8个1除以2得4个1,商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等…… 回头看刚才展示的学生列的竖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
[评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列竖式计算这一内容非常抽象,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让学生亲历口算、分实物的过程,为列竖式计算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新方法探索,虽然列竖式计算的学生基本上错了,但也由此发现了问题,并结合分实物的过程解决了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形式、分析推理,突出了本课重点: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列竖式计算的结构特点。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展———初步完善的过程。]
3、师:刚才我们用了口算、分实物、笔算的方法计算“68÷2”,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1:口算。
生2:笔算。原因: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评析: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比较让学生自主选择出最实用的方法是列竖式计算。学生明白了笔算除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渗透了最优化思想。]
3、穿插练习:86÷3 学生独立笔算,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算理。
(二)探索68÷3的笔算方法。
1.由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猴子妈妈:(画外音)谢谢同学们帮他们分好了桃,孩子们你们吃吧。 两只小猴子互相看看,把妈妈拉了过来。它们想干什么?
小猴:(画外音)妈妈您和我们一起吃吧。
师:两只小猴真是孝顺的好孩子,没忘了妈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不能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
[评析: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较自私,这一环节的设计,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教者在数学中也不只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观念。同时又引入了下一教学环节,可谓一举多得。]
师: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生“68÷3”
2.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思考,把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应该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算式。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列竖式,有的…… 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把10根小棒绑成一捆,绑了6捆,还余8根,3只小猴子每只2捆,还剩8根,剩下的8根,每只小猴再分到2个还剩2个,2+20=22,所以68÷3=22…… 2
生2:我用的是竖式。 (展示学生竖式) 剖析算理:6个十除以3,商2个十,商要和被除数的十位对齐;8个一除以3,商2个一,商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还余2个一。
师: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68÷3”是个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也设计了自主探索,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推导,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归纳总结板书完整课题
师:看着除法竖式想一想,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给学生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会禁锢学生思维,不利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还是必要的,有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知识就有条理,思维就有层次,重难点就得到了突破。]
三、情境再现,巩固强化
1.猴子妈妈说:孩子们真乖,妈妈带你们去森林里玩。路上碰到了苹果树,树上有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苹果回家去,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学生独立做,然后汇报,答对苹果掉下。
2.猴妈妈带着小猴继续往前走去,碰到三棵树。
四、实际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淘气喜欢照相,笑笑帮助他整理相册。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以装满多少页,还剩几张?
师:用学过的知识解答。
展示反馈,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但竖式除法学得不错,并且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评析:巩固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坡度适中,题目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落下的苹果、变绿的树叶,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着重于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五、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