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精彩时刻(每课一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安史之乱爆发。材料一:
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丰收,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材料二:
战乱不断,动荡不安。……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白居易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一、安史之乱⑴原因:高力士?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朝政腐败李林甫杨国忠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⑴原因: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一、安史之乱材料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④安禄山势力过大。⑴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一、安史之乱⑴原因:(2)经过:755-763年 八年安史之乱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思考:安史之乱后对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经济破坏、天地荒芜、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安史之乱(3)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2、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课后活动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节度使势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
⑴原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灾荒连年,无以为生赋役繁重农民大起义黄巢大起义⑵经过: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875年,王仙芝、黄巢在河南山东起义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875——884年)⑶结果:被镇压,起义失败。⑷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唐朝灭亡: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五代十国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吴、 闽、 吴越、楚、后蜀、南唐、南汉、南平、北汉。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2、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线索梳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由盛转衰沉重打击形成原因
经过(时间)
影响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唐朝灭亡。五代
十国
根源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结合上表说说应当如何评价唐玄宗?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但他在位的后期,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
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1.右边的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发生在( )
A.秦二世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后期 D.唐高宗统治时期
DD随堂训练 4.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5.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