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声声慢》导学案+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四《声声慢》导学案+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7 20:51:56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声声慢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誉为“词家一大宗”。一、作家简介婉约:婉转含蓄
内容上: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伤春悲秋、光景流连
形式上:婉丽柔美、含蓄慰藉、 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结构上:深细缜密
音律上:婉转和谐
语言上:圆润清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婉约派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她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二、写作背景李清照的作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怎样入愁?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怀咏史抒怀直接抒情: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品味:叠字的妙处! 
①形式上:有一种韵律美,起强调、增加情感的作用。

②内容上:开篇点题,奠定了哀怨、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包含了哪些内容?合作探究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酒→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苏轼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忧愁
风→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愁情
雁→大雁南飞鸿雁传书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孤苦
梧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凄清
细雨→
哀伤
  评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
   实则倾泻无遗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十分真实的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意象,反复描写、渲染,充分的表现出词人颠沛流离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课后小结课后作业:
1、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关于意象的知识。《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5、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6、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境:
1、教师
2、学生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词的知识 1、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2、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阕”或“片”)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
婉约派为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上侧重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形式上大都婉丽柔美,含蓄慰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结构上深细缜密,音律上婉转和谐,语言上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自主学习
回忆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词,默写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阅读辅导书,结合所学知识,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词作背景,并完成下列填空。
李清照,号____________,山东济南人,宋代________派词人代表之一,提出词“____________”一说,被誉为“____________”其作品以“____________”为界,前期词的内容多写_________________,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风格前期为____________,后期为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她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三、朗读并初步感知词作。(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自主预习完成)
2、学生代表朗读,其他学生加以点评。
3、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本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心绪(词眼)
合作探究
本词中,用于抒情的词句有哪些?
直接抒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接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