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期末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 C.人耳处 D.声源和人耳处
2.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
A.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4.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5.下列现象中,属于声现象的是( )
A.海市蜃楼 B.蜻蜓点水 C.雷声隆隆 D.电光闪闪
6.“小明,上学去喽!”。正在吃饭的小明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刚在喊他,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征判断出来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击鼓时,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C.丙图: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丁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8.广场舞(俗称坝坝舞)风靡各地,在广场上,跳舞的人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对此,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D.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9.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 探测海深B. 敲瓶底火焰摇动C. 回声定位 D. 超声波探查
10.在下列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信设备就能直接交谈的是( )
A.在月球上
B.在一间漆黑的房间里
C.分别站在相距3km的山上
D.分别坐在相向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
1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速度回变小
B.真空不能传声
C.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12.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听见“咚”的一声响,并看见水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水中的小鱼立即向四周逃去。关于以上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体也可以振动发声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水面荡起的波纹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3.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14.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5.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响度
C.频率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16.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17.举世瞩目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女高音歌唱家安娜的歌声倾倒了无数观众,“女高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色好 C.音调高 D.振幅大
1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B.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9.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传播的条件
20.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出的是具有很大能量的次声波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 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2.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是 。(填序号)
A.城市市区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墙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汽车安装消声器 F.开战斗机的飞行员戴上头盔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捂住耳朵。
23.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 。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果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 能在真空中传播。(填“电磁波”或“声波”)
24.我市为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 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 减弱噪声。
25.手触摸到正在发声的喇叭上,会感到它在 。
26.烟花爆竹爆炸时,会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噪声;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 声速(选填“大于”或“小于”)。
27.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这种声音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还能分辨出同学们和笑树的笑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
28.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音响、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其中,音调由振动的 来决定。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 。
29.盘点2014年世界航空业,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30.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如图丙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m。
31.观察下表,我们可以得出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在空气中
在气、固、液体中(0℃)
在15℃空气中
温度/℃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频率/Hz
声速/m.s﹣1
0
330
氧气
316
2000
340
15
340
水
1450
1000
340
30
349
冰
3160
500
340
100
386
铁
4900﹣5000
256
340
(1)表格中“m?s﹣1”是速度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应规范地读作: 。
(2)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一般是 (填“不同”或“相同”)的。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 。
(4)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是否有关? 。
32.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分别是 、 、 。下面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哪一种,摩托车上安装的消声器这是 ,城市道路旁安装隔音板,这是 ,工厂里面的防噪声耳罩,这是 。
33.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右音叉时,与左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三、实验分析和计算题(共25分)
34.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 ,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利用实验结果,如果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35.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高铁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运行,轨道的无缝焊接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为芜湖北焊轨基地生产的钢轨,长达500米。如果甲同学在钢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乙同学在另一端听,求乙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36.如图所示,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75次/min.则:
(1)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 mm/s。
(2)乙的心率为 次/min。
参考答案
1.【解答】解: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B符合题意;
C、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不符合题意;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解答】解:
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当扬声器发声时,纸盒会振动,所以纸片会跳动;
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
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
由这些现象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选:A。
5.【解答】解:
A、远处物体的光经路面上空气传播,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由于错觉始终认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看到比物体实际位置高些的虚像,也就是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属于声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蜻蜓点水,属于动物繁殖行为,不属于声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我们听到的“隆隆”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属于声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电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不属于声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答】解:不同人的声带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故选:C。
7.【解答】解:A、甲图中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音叉振动发声,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乙图中击鼓的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鼓面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丁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A。
8.【解答】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乐声是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中。此选项正确;
C、音乐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此选项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响度。此选项错误。
故选:D。
9.【解答】解:探测海深、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敲瓶底时火焰摇动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故选:B。
10.【解答】解:A、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直接交谈,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不需要光,黑屋子里有空气可以传声,故B正确;
C、两座距离很远的山顶,声音的能量损失很大,没等传到另一座山顶就损失没了,故C错误;
D、反方向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由于声速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所以声音是传不到对方飞机上去的,故听不到声音,故D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C。
12.【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液体也能振动发声。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不合题意。
C、水面荡起的波纹是水波的振动,不能说明是声波的传播,声波传播虽与此相类似,但比水波的传播快的多,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合题意。
故选:C。
13.【解答】解: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C正确;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14.【解答】解:“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15.【解答】解:A、高速公路安装的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声音向前传播遇到隔音板时,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因此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响度,故B正确;
C、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C错误;
D、声音向前传播遇到隔音板时,声音会被反射回来,不是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16.【解答】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音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不符合题意;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琴弦发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7.【解答】解:“女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故选:C。
18.【解答】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的波形相同,音色相同;但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丁的波形不同,则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丙、丁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9.【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20.【解答】解:
A、“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该声波的强度是145dB,故B正确;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2.【解答】解:A.城市市区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墙,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
E.汽车安装消声器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
F.开战斗机的飞行员戴上头盔,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捂住耳朵,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
故答案为:A E;CD; BFG。
23.【解答】解:手机的发声体振动会发出声音,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拨打罩内的手机,看到手机信号灯在闪烁,说明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但在外面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电磁波。
24.【解答】解: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
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阻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dB(分贝);传播过程中。
25.【解答】解: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喇叭一定在振动。
故答案为:振动。
26.【解答】解:(1)炮竹声是炮竹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2)总是先看见烟花后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振动;大于。
27.【解答】解:有风的时候,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振动发声,所以笑树能发出笑声;
我们听见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的;因为人和笑树发声的结构不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
28.【解答】解:(1)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空气中声速是340m/s,光速是3×108m/s,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频率、振动、大于、真空不能传声。
29.【解答】解:(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
由v=可得,
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9s。
故答案为:液体;9。
30.【解答】解:(1)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3)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
t=×6s=3s,
由v=得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
r=s=vt=340m/s×3s=1020m,
圆形凹坑的直径:
d=2r=2×1020m=2040m。
故答案为:振动; 真空;2040m。
31.【解答】解:(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
(2)以表中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一般是不同的;
(3)以表中最左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以表中最右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
故答案为:(1)米每秒;(2)不同;(3)声速越大;(4)声速与频率无关。
32、【解答】解: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分别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即在声源处减小噪声;
诚市道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戴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3.【解答】解:(1)敲响右音叉时,由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右音叉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声波传递给左音叉,使左音叉振动发声,与左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同时也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2)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左右两音叉相隔的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不能看到此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能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34.【解答】解:(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
(2)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
(3)人的听觉不能准确测量声音的大小,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故答案为:(1)充当反射面的材料;(2)大理石;(3)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35.【解答】解:由于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所以,第一次响声是通过钢轨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因为v=,
所以,乙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
△t=t空气﹣t钢轨=﹣=﹣≈1.37s。
答:乙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是1.37s。
36.【解答】解:
(1)由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0mm。
坐标纸的速度:
v===31.25mm/s;
(2)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
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0mm,
∵v=,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
t′===0.64s,
故乙的心率即1min内心跳的次数为:
=93.75次/min.
故答案为:(1)31.25;(2)93.75。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21 19:49:56;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