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 期末特训二 光能力测试1 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周 期末特训二 光能力测试1 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18 10: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特训2 光能力测试(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杯中“断笔”  B.水中倒影  C.棱镜分光    D.日食美景
2.我国加入“世贸”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步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观察发现,小汽车前而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车的正前方
3.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多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B.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小
4.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反射照在墙壁上的80%的太阳光,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镜面反射 D.漫反射
5.从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条鱼及其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可以判断(  )
A.a是b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a是b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C.b是a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D.b是a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6.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潜望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放大镜
8.小王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D.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9.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10.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1.小风矫正了近视眼后看书轻松多了,心想也该帮爷爷矫正老花眼了,如图用来表示老花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C D) B.(A B) C.(B C) D.(A D)
12.如图,一只小狗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13.一只木棒下端拴有一段铁丝,将它放入水中,恰能竖直漂浮,如图所示,若潜在水下的人斜着看这根木棒,则它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的长度(  )
A.水上部分变长,水下部分不变 B.水上部分变短,水下部分不变
C.水上部分不变,水下部分变长 D.水上部分不变,水下部分变短
14.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  )
A.镜子中的“自己”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5.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逐渐向容器中加水直至加满。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斑向右移动  B.光斑向左移动  C.光斑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凸透镜甲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接下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换用焦距比凸透镜甲小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向右移光屏,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B.向左移光屏,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C.不用移光屏,光屏上就能得到清晰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清晰的像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18.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cm处时,则光屏上(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19.小方找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如果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会看到什么现象?小方记录了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B.笔尖先变长,后变短变小
C.到某一位置时,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一直变长变大
20.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8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C.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8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26分)
21.人眼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经小明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小明是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   (“凸透镜”或“凹透镜”)。
22.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角为   度。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人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折射角的大小为   。
2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小明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小明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存在着不足,其理由是:   。
24.图示的二维码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用手机上的照相机镜头将图象“扫入”手机中就能读取信息,“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二倍的镜头焦距,二维码经过手机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5、“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三、实验探究题(30题每空2分,,共34分)
26.如图所示,墙壁上的平面镜前立有一硬杆
(1)画出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2)若杆在2s内右移1m,杆移动的速度是   m/s.杆的像相对镜向右还是向左移动?   移动时,杆的像大小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2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了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a)所示,通过三个小孔看见蜡烛,看见的   (选填“是”或“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2)如图(b)所示是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孔对着   (选填“窗外”或“眼睛”),可以看见   立、缩小的实像。若只将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3)如图(c),是在图(b)基础上改进的针孔照相机,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要能看到更清晰的像,圆筒的   (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他观察物体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2)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
(3)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乙所示。
①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   。
②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   。
30.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   。(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   (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6)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参考答案
1.解:A、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鸭子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棱镜分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符合题意;
D、日食的形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因为玻璃既透明,又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所以当挡风玻璃竖直安装时,平面镜形成的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会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形成事故;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倾斜安装时,形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故选:D。
3.解:A、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故A正确;
B、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正确;
C、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D正确。
故选:C。
4.解: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当光照在墙上时,在凹凸不平的地方发生漫反射,光向四处传播开来,减弱了光的强度,对人们的眼睛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故选:D。
5.解:由题意可知,从水下向水面看人在水下,鱼也在水下,所以是在同一介质中,因此可判断为反射,不是折射。故BD不正确;
此时是水面相当于镜面成像,而人在水下,鱼也应该在水下,所以下面的b应该是鱼,而上面的a应该是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故A正确、C不正确。
故选:A。
6.解: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A正确;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落日”是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下部空气密度大,上部空气密度小,落日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故B正确;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C错误;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彩云”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C。
7.解:A、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
C、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而此时图中所示像距小于物距。故C错误。
D、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8.解:A、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则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叙述正确;
B、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B叙述正确;
C、在B处换一光屏,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故C叙述错误。
D、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9.解:凸透镜成像时,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蜡烛应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
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或将光屏向上移。
故选:C。
10.解:由题意可知,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则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知,此透镜是一个凸透镜。
故选:A。
11.解:在以上四个图中,C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D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D图能正确表示老花眼(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A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A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因此B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选:A。
12.解:A、小狗的像和小狗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B、小狗的像和小狗的两条腿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C、小狗的像和小狗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D、小狗的像和小狗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D。
13.解:潜在水下的人斜着看这根木棒,由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看到水上部分变长;
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水下部分方向不变。
故选:A。
14.解: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Ⅰ处要求填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A、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C。
15.解:当水位在a时,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在容器底部形成一个光斑P,往容器中加水,容器里的水逐渐升高的过程中,但入射点逐渐上升到b时,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在容器底部形成的光斑在P'点,P'在P的右侧,故在逐渐加水的过程中,光斑将向右移动,如图所示:
故选:A。
16.解:用焦距大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物距大于像距,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光屏在透镜甲右侧大于20cm远的地方(即二倍焦距以外),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换用焦距比凸透镜甲小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焦距减小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故成的像会变小,像距变小,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应向左移动。
故选:B。
17.解:由图可知:u=24cm,v=16cm.且u>v;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得12cm>f>8cm.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8.解: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则f=10cm。
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cm处时,此时物距u=5cm,则物距应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收不到。
故选:D。
19.解:A、当笔尖离的玻璃瓶较近时玻璃瓶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离的玻璃瓶较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CD、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即铅笔处于柱面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处于柱面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即会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0.解:(1)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凹透镜成正立的像。
蜡烛经透镜成倒立的像,说明此透镜一定是凸透镜。
(2)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说明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2f>20cm>f,则20cm>f>10cm,故B正确。
故选:B。
21.解:人眼好像一架照相机,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图可知,物体成像在了视网膜的前面,这是近视眼的特征;
近视眼是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如果要让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将光线发散些;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可以利用凹透镜进行纠正。
故答案为:照相机;近视眼;凹透镜。
22.解:因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为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
设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则∠AOD=∠DOB=α。
由题意知,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
则折射角β=180°﹣60°﹣83°=37°。
故答案为:0;60°;37°
23.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评价: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为:(1)①反射和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五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24.解: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故答案为:大于;缩小。
25.解:先做出B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的位置,连接像B′与小猴子的眼睛A与水面的交点为O,即为入射点,连接BO为入射光线,再连接入射点O和点A,OA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6.解:(1)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即为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杆移动的速度v===0.5m/s,
当杆以0.5m/s速度向平面镜右移,即远离镜面,则像也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即杆的像相对镜向左移;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即移动时,杆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0.5;左;不变。
27.解:(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0cm﹣10.00cm=10.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u=15cm,f<u<2f,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是物距变为原来的像距,即把凸透镜移至40cm刻度处,像距变为15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16cm﹣10cm=6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4)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故答案为:(1)10.00;(2)倒立、放大;40cm;(3)B;(4)D。
28.解:(1)通过三个小孔看见蜡烛,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因为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如图(b)所示是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孔对着窗外,膜对着眼睛,相当于底片,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只将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3)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B端;
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故答案为:(1)不是;(2)窗外;倒;不变;(3)B;变大。
29.解:(1)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由图甲,光屏过高,所以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2)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满足f<u<2f,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3)①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
②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便于比较像的大小。
故答案为:(1)下;(2)放大;实;(3)①实验现象更明显;②便于比较像的大小。
30.解:(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小柯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白纸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4)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5)玻璃板透明,用其来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像的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6)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故答案为:(1)P;(2)不能;(3)像距V;(4)薄;(5)像的位置;替代;(6)不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22 11:31:27;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