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十八周 期末特训七 期末测试1 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十八周 期末特训七 期末测试1 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18 11: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训练1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它能够与人进行智能的对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我们能够辨别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主要利用了它的音色
D.将机器人的音量调小以免干扰周围邻居,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如图所示,各项描述的实验图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在黑夜里捕食        D.我们利用音色可以分辨电话里是谁在讲话
4.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5.坐在教室里听教师上课,我们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得太快,使回声太小听不到   B.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分开
C.老师讲课声音太小           D.教室里安静,老师的声音太大
6.下列各种四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妙趣手影 B.小孔成像 C.日食奇观 D.光纤通信
7.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杆的影子 B.邮票放大 C.光的色散 D.水中倒影
8.小明在复习光学知识时提出以下观点,这些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光在15℃的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0×108km/h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C.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实像
D.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的特点不成立
9.小刚是近视眼,爷爷是远视眼,如图所示为小刚家书桌上的两副眼镜,则(  )
A.甲眼镜是小刚的,乙眼镜是爷爷的 B.乙眼镜是小刚的,甲眼镜是爷爷的
C.两副眼镜都是小刚的         D.两副眼镜都是爷爷的
1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C.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D.神经元具有突起,利于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11.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某些场所出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如图1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

A B C D
12.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但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13.关于电压、电流和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中有电流时它两端一定有电压     B.电荷移动就能形成电流
C.导体的电阻由它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决定   D.电压的作用是电路中产生自由电荷
14.实验室有一个蓄电池,“+、﹣”极的字样已经看不清,几名同学想通过实验来判电池的正负极,下面有关他们的方案及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方案不可行
B.乙方案中,开关闭合后电压表一定会被烧坏
C.丙方案可行,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正常偏转,划电池与开关相连一侧是负极
D.丁方案可行,闭合开关后若发光二极管发光,则电池与开关相连一侧是正极
15.一根条形磁铁断裂成三段(如图所示),以下现象与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黑色的为 N 极
B.两者相互排斥
C.两端能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差别很大
D.闭合电路中的 EF 段导体穿过 CD 之间时,灵敏电流计一定没有反应
16.如图所示,将玻璃板、课本、铁板、塑料板分别置于条形磁体与铁质回形针之间(不碰到条形磁体与回形针)时,能够影响条形磁体对铁质回形针吸引作用的是(  )
A.玻璃板 B.课本 C.铁板 D.塑料板
17.农谚说“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要下雨”.这些现象体现了(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18.下列有关磁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磁体周围的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B.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虚拟的封闭曲线
C.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D.地面上的指南针N极总是指向地理的南极
19.下列有关电和磁的相关知识,正确的是(  )
A.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B.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这种研究方法是类比法
C.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球的地理南极附近发出回到地理北极附近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2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4.5V且恒定不变,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向b端的过程中,三只理想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为△U1、△U2、△U3,下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U1=OV、△U2=2V、△U3=1V
B.△U1=OV、△U2=2V、△U3=2V
C.△U1=0.5V、△U2=1V、△U3=1.5V
D.△U1=0.2V、△U2=1V、△U3=0.8V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30分)
21.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利用超声波雷达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若声呐向海底发出声波信号后2s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则该处海底的深度为   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
22.汇演上,小明通过拨动吉他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的,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3.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由于光经过不同   时发生了   现象造成的。
24.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
25.“千门万户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小余将静电窗花贴在玻璃上(如图),静电窗花是采用PVC静电膜材质,材料本身不带胶,依靠静电吸附到承载面上的贴纸,则玻璃由于   (选择“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带上与窗花   (选填“同种”“异种”)电荷。
26.语言复读机工作时需要6V的电源,可以用   节干电池   联起来使用。
(1)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一截,若搭上仍能使用,则灯丝的电阻将   ;
(2)用久的白炽灯发光变暗,原因是灯丝的电阻   ;导致通过灯丝的电流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如图甲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图乙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心脏的不同部位。
(1)图甲中“剪刀”模拟消化液中的_________;
(2)葡萄糖最终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心脏的_________(选填数字)。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8分)
2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9.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活动中。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时,至少需要   根导线;实验中应选择规格   (相同/不同)的小灯泡。
(2)在测L1两端电压时,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原因可能是   (填出一种即可)。
(3)小芳保持电压表的B连接点不动,只断开A连接点,并改接到C连接点上,测量L2两端电压。她能否测出L2两端电压?   ,理由是   。
(4)小明分别测出AB、BC、AC间的电压并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请对小明的做法进行评价:   ,改进方法是   。
UAB/V
UBC/V
UAC/V
2.4
1.4
3.8
30.(1)如图甲是奥斯特实验装置,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此现象说明了   ;断开开关,小磁针在   的作用下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改变直导线中电流方向,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发生了改变,说明了   。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的实验中,在嵌入螺线管的玻璃板上均匀撒些细铁屑,通电后   (填写操作方法)玻璃板,细铁屑的排列如图乙所示,由此可以判断,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与   周围的磁场分布是相似的,将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外部,小磁针静止时   (N/S)极的指向就是该点处磁场的方向。
四.计算题(共2小题,共12分)
31.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32.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压力报警装置,工作原理如图所示。ABO为一水平杠杆,OA长120cm,O为支点,AB:OB=5:1;已知报警器R0的阻值恒为10Ω,压力传感器R固定放置,R的阻值随所受压力F变化的关系如表所示。闭合开关S,水平踏板空载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V;当水平踏板所受压力增大,电压表示数达到5V时,报警器R0开始发出报警信号。踏板、压杆和杠杆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求:
F/N
0
5
10
15
20
25
30

R/Ω
45
34
24
18
14
12
10

(1)电源电压为多少?
(2)当报警器开始报警时,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为多少?
(3)若电源电压变为14V,为保证报警器仍在踏板原设定的最大压力值时报警,应在杠杆上水平调节踏板触点B的位置。试计算说明触点B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B错误;
C、区分机器人和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C正确;
D、将机器人的音量调小以免干扰周围邻居,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错误;
故选:C。
2.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上,可以激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发声的音叉可以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子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打尺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入玻璃钟罩,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解: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演奏吉他时是琴弦振动发声,故B正确;
C、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
D、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利用音色可以分辨电话里是谁在讲话,故D正确。
故选:C。
4.解: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D、铁的密度小于铅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铅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解:在屋子里说话,说话的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差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在一起,更加响亮。
故选:B。
6.解:A、手影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故与题意不符。
C、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日食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与题意不符;
D、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符合题意。
故选:D。
7.解:日食的形成是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杆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用放大镜看邮票时,邮票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解:A、光在15℃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故A错误;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少”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B正确;
C、光通过玻璃板会发生折射,会形成虚像,所以看到的是字的虚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静湖面上的“倒影”也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成立,故D错误。
故选:B。
9.解:由图知,①甲眼镜成正立、放大的像,是凸透镜,是矫正远视眼的眼镜,所以是爷爷的眼镜;
②乙眼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是一个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所以是小刚的眼镜。
故选:B。
10.解: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价中枢是大脑皮层,B正确。
C、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C正确。
C、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价中枢是大脑皮层,C正确。
D、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神经元具有突起,利于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D正确。
故选:A。
11.解:图A表示禁止放易燃物品,B表示禁止梳头,C表示禁止吸烟,D表示熄火加油,其中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产生静电,会产生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2.解: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个小球都偏离线的竖直方向,虽然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但两个排斥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小球都偏离线的竖直方向的角度相等,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3.解:AD、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路中有电流时,它两端一定有电压,故A正确;D错误。
B、只有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故B错误;
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温度有关,其大小与电流和电压无关,故C错误。
故选:A。
14.解:A、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无论电流从哪个方向流入灯泡,灯泡都会发光,所以此图不能确定电源正负极。故A说法正确;
B、在不超过电压表量程的条件下,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图中电源电源为4V,电压表选择15V量程,不会烧坏电压表。故B说法不正确;
C、闭合开关后,若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说明靠近电流表正接线柱的是电源正极,若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则连接电流表负接线柱的是电源的负极。故C说法正确;
D、闭合开关后,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是否发光就可以确定电源的右端是正极。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解:任意磁铁均有两个磁极,一个为N极、另一个为S极;
断开后,每一段均有两个磁极,所以,由题图可知,A为S极,B为N极,C为S极,D为N极;
A、A端为S极与小磁针的N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黑色部分为N极,故A正确;
B、利用安培定则可确定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而C为S极,所以两者应相互吸引,故B错误;
C、同一块磁体的磁极磁性相同,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也相同,故C错误;
D、闭合电路的EF段导体穿过CD之间时,切割了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计有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6.解:把铁板放在条形磁体与铁质回形针之间,铁板可以被磁化,影响原磁场的分布;
当玻璃板、课本、塑料板放在条形磁体与铁质回形针间,它们不能被磁化,对磁场没有影响,故现象与把铁板放在条形磁体与铁质回形针间的现象不同。
故选:C。
17.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水,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氧气不足,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到地面上来呼吸。故出现“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景象,这些现象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C。
18.解:A、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是真实存在的,故A正确;
B、磁感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引入的物理模型,是虚拟的封闭曲线,故B正确;
C、根据奥斯特实验可知,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故C正确;
D、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所以指南针静止时,指南针的N极指向地磁的南极即地理的北极,故D错误。
故选:D。
19.解:A、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S极出发,回到N极,A错误;
B、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这种研究方法是模型法,B错误;
C、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故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球南极附近发出回到北极附近,C正确;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D错误。
故选:C。
20.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3测灯泡两端的电压。
因电源的电压不变,
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向b端的过程中,电压表V1示数变化的绝对值△U1=0V,故CD不正确;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U2=U﹣U3,U2′=U﹣U3′,
则△U2=U2′﹣U2=(U﹣U3′)﹣(U﹣U3)=U3﹣U3′=﹣(U3′﹣U3)=﹣△U3,
即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绝对值△U2等于电压表V3示数变化的绝对值△U3,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不正确。
故选:B。
21.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呐发出声波信号到海底的时间:
t=×2s=1s,
由v=可得,该处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1s=1500m。
故答案为:振动;1500。
22.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弦的振动而产生的;
(2)小明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弦的长短不断变化,改变了琴弦振动的频率,造成音调不断变化。
(3)电吉他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电吉他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
23.解:①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③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由于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发生了折射现象造成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介质;折射。
24.解:根据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所以属于凸透镜的是ABD,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或对光有会聚作用);根据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所以属于凹透镜的是CE,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或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ABD;CE;
25.解:静电窗花本身不带胶,当与玻璃接触时,玻璃由于静电感应,带上与窗花相反的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样静电窗花就吸附到承载面上。
故答案为:静电感应;异种。
26.解:因为需要6V的电压,而每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所以4节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为6V;
(1)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一截,若搭上仍能使用,此时灯丝的其它因素都没有变,只有长度变短,所以其电阻变小;
(2)用久的白炽灯的灯丝会变细,故其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变小;
故答案为:4;串联;(1)变小;(2)变大;变小;
27.1.【答案】(1)唾液、胰液、肠液???? (2)①
解:(1)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故图甲中“剪刀”模拟消化液中的唾液、肠液和胰液; 故答案为:唾液、胰液、肠液;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葡萄糖最终在小肠处毛细血管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心脏的①右心房。 故答案为:①。?
28.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空气;
(4)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29.解:(1)由电路图可知,共需要导线6根导线;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探究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应该选取不同的小灯泡进行实验;
(2)电压表示数为零,说明电路中出现了断路;若L1断路,则电压表测量的电源电压,有示数;若L2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
(3)测出L1两端的电压,A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相连。小聪将与A点相连的导线改接到C点,则会造成电流从负接线柱流入了。小芳的办法是错误的;
(4)本实验只做了一次实验,而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带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正确规律,故应更换规格不同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1)6;不同;(2)L2断路;(3)不能;正负接线柱反接了;(4)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更换规格不同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30.解:(1)①这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实验中,开关闭合时,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②断开开关,小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③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方向也发生了偏转,说明了产生的磁场方向也改变,即表明了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2)①由于周围铁屑会被磁化,但由于其与纸板的摩擦力太大,它不能自己转动,因此实验中轻敲玻璃板的目的是减小铁屑与玻璃板的摩擦,使铁屑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有规律地排列。
②由以上实验探究的结果是: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转动,南北所指方向发生了改变,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③将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外部,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该点处磁场的方向
故答案为:(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2)轻敲;条形磁铁;N。
31.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t′=△t﹣+=0.9s﹣0.25s+0.15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
故:(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2)汽车的速度为42.5 m/s。
32.解:(1)闭合开关时,压力传感器R和R报警器R0串联,电压表测报警器R0两端的电压,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踏板空载时(F=0N),压力传感器的电阻为R=45Ω,已知R0=10Ω,电压表的示数为2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0.2A,
电源电压为:U=I(R+R0)=0.2A×(10Ω+45Ω)=11V;
(2)报警器R0开始发出报警信号时,其电压为U0′=5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0.5A,
传感器两端的电压:U传=U﹣U0′=11V﹣5V=6V,
此时传感器的阻值:R′===12Ω,
由图象可知,当传感器的阻值为12Ω时,对应的压力F压=25N,
由题知,ABO为一水平杠杆,O为支点,AB:OB=5:1,则OB=OA=×120cm=20cm,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压×OA=F踏×OB,即25N×6=F踏×1,
解得F踏=150N,即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为150N;
(3)若电源电压增大变为14V时,R0两端分得的电压增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应增大压敏电阻分担的电压,保证R0两端分得的电压不变,此时就应该增大压敏电阻的阻值;
因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应该减小压杆对传感器的压力,由杠杆平衡条件F压×OA=F踏×OB可知,OA不变,F踏不变,所以F压和OB成正比,要减小压杆对传感器的压力,应减小OB,即把踏板触点B向左移动。
若电源电压变为14V,为保证报警器仍在踏板原设定的最大压力值时报警(即电压表示数仍然为5V),电路中的电流仍为0.5A;
报警时压力传感器的电阻:R″===18Ω;
由图象可知,当传感器的阻值为18Ω时,对应的压力为F压′=15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踏×OB′=F压′×OA,即150N×OB′=15N×1.2m,
解得OB′=0.12m=12cm;
移动的距离:s=OB﹣OB′=20cm﹣12cm=8cm,
故触点B应该向左移动8cm。
答:(1)电源电压为11V;
(2)当报警器开始报警时,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为150N;
(3)若电源电压变为14V,为保证报警器仍在踏板原设定的最大压力值时报警,应在杠杆上水平调节踏板触点B的位置,触点B应该向左移动8cm。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6/15 21:38:43;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