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下第17课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部编教材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得极美的课文,不管是从语言教学来看,还是从情感熏陶、语感培养来看,它都是有训练价值的阅读材料。本篇教学,将教学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阅读借景抒情和蕴涵哲理散文还是比较浅显,再者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又有点陌生。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我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中美词美句,并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作者一家的遭遇,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散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并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文章写景和抒情的方法,体会融情于景、融理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景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文中美词美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借背景了解宗璞,充分解读并把握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评析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
(一)认读文中的生字、美词。
1.学生大声朗读
2.教师展示幻灯片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设疑,解读课题
1.紫藤萝怎么能称为瀑布呢?(屏显)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拟题的生动性,学习作者对紫藤萝描写的两个角度: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生动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外形:有流动感 气势:雄伟 壮观
(2)一片花:辉 煌 流光溢彩 一树花:盛 开 铺天盖地
一朵花:活泼热闹 生机勃勃 一穗花: 深浅不一 浓淡有别
小结:景物描写手法(屏显)
【设计意图】以景物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把握写景的方法,学会赏析,为后面的哲理分析做铺垫。
深读课文,研读悟理(屏显)
背景知晓: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而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小弟于1982年10月去世)。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潸然泪下,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写感悟做铺垫。
教师提问:1.圈画分析作者描写十多年前的藤萝花的关键词语。
2.为什么写“流着,流着,流进人的心底”。
3.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流着,流着,流进人的心底”。
教师明确:紫藤萝的美好与旺盛的生命力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化无形为有形,更生动形象。这条紫藤萝瀑布不仅在作者的眼前流过,还在她的心里流过,还流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一种精神,紫藤萝的生命态度,不仅影响了作者,更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将两种花的遭遇作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深入探究思考文章的主旨。
(二)小结:借景抒情的手法
展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写景作文中,如何让景物与作者自身建立内在联系,如何与景物有内在的沟通,关键在于作文中“贵在有我”。
分析后教师小结: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涌向前,我们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要永远珍惜生命,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入生命的长河中去,乐观积极的生活,让生命更加绚烂多彩。
屏显。齐读。
四、感悟情感 明确写法
展示范例
【设计意图】借同类写作手法,深化学生对托物言志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作业处理:
课外读书:
1.宗璞代表作《弦上的梦》、《红豆》、《丁香结》
2.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开头,选取自然一物,写一篇练笔,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1)外形:有流动感 气势:雄伟 壮观
(2)一片花:辉 煌 流光溢彩 一树花:盛 开 铺天盖地
一朵花:活泼热闹 生机勃勃 一穗花:深浅不一 浓淡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