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8 14: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一、作者介绍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代表作: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二、词语解释
1、耀武扬威(yào wǔ yáng wēi):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姗姗来迟(shān shān lái chí):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
3、忧心忡忡(yōu xīn chōng chōng):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4、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5、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三、生难字
拽(zhuài) 绑(bǎng) 搂(lǒu) 昔日(xī rì) 堡垒(bǎo lěi) 辜负(gū fù) 凛冽(lǐn liè) 吞噬(tūn shì) 疲惫(pí bèi) 钦佩(qīn pèi) 鲁莽(lǔ mǎng) 毡鞋(zhān xié) 保佑(bǎo yòu) 厄运(è yùn) 拯救(zhěng jiù)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qiān jūn zhòng fù):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生难字
弧(hú) 炽热(chì rè) 轮廓(lún kuò) 俯瞰(fǔ kàn)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yóu) 严谨(yán jǐn) 稠密(chóu mì) 概率(gài lǜ) 烧灼(shāo zhuó)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一、作者简介
刘慈欣,科幻小说家,代表作《三体》。
二、词语解释
1、不期而至(bù qī ér zhì):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2、心有灵犀(xīn yǒu líng xī):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3、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三、生难字
点缀(diǎn zhuì) 漫步(màn bù) 迟钝(chí dùn) 蒙胧(méng lóng)
闲暇(xián xiá) 凸现(tū xiàn) 拍摄(pāi shè) 蔚蓝(wèi lán)
合拢(hé lǒng) 吟唱(yín chàng) 孤零零(gū líng líng)
24.《河中石兽》纪昀
(一)课文字词详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
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
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
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5.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但没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二)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汉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末句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深处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赏析: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四)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的灯芯结出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耳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诗人耐心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只好“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