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师: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 ?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 ? 顾惜:顾全爱惜。
? ?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 ? 倾听:细心地听。
? ?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 ?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 ? 黧黑:皮肤黑而黄。
? ?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 ?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 ?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 ?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第一步:学生思考: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
(3)按照以下提示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抱回两孤儿,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渔夫回家,主动提出收养孤儿)
第二步: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板书:桑娜 渔夫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很善良)(板书:善良) 你们还读懂了什么?(师随机板书)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你是怎样分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处处看出“穷”意。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3)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4)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5.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1)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 ?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 ?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 ?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1)“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2)“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3)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7.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
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
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
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
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下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五、作业设计
? ?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渔夫和妻子桑娜一家有5个小孩,但是他们却不顾自家的贫穷,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所以现在他们要抚养7个孩子。
2.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桑娜,倾听她的心声。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分段,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老师第二大段是怎么划分的,包括哪些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了邻居西蒙死了,并且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3到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告诉老师“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9~11自然段,要能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感觉。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你觉得这四句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③这是闹着玩的吗?④他会说什么呢?⑤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5.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
桑娜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指名读)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这层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你们觉得她还会想些什么呢?她还有什么顾虑?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
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朗读9—11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读)
9.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发出声音读)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10.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 ,也要 。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板书:善良)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三、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12—27自然段,感悟,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交流:桑娜的丈夫做出收养的决定也是很难的,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渡)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恩,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C.是呀,渔夫做出决定心里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
① “嗯”, “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地勤劳。
四、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五、情感升华
本文的题目叫做《穷人》,但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全文“穷”意浓浓,那现在老师把这个“穷”字擦去,那你们将给课文取什么题目?
——好人、善人
是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
课题
穷人?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
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
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这样一项训练,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念,第一课时安排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堂作业新设计
辨字组词。
娜( ) 贱( ) 息( ) 林( )
挪( ) 溅( ) 熄( ) 淋( )
遭( ) 莓( ) 虚( ) 傲( )
糟( ) 霉( ) 虑( ) 熬( )
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 平静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 与其……不如……
5.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6.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三、按要求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2.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为陈述句)
3.桑娜的家里很穷。桑娜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答案】
小娜 挪动 低贱 飞溅 休息 熄灭 树林 淋湿 遭遇 糟糕 草莓 发霉 虚心 考虑 骄傲 煎熬
二、1.埋怨 2.抱怨 3.安静 4.平静 5.宁可……也……6.与其……不如……
三、1.孩子睡着。2.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3.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
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与上节课的教学衔接,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
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给学生提出问题: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刚才分析桑娜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也能从渔夫的言行上看出渔夫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教师小结旨在再一次强调养育孩子要付出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渔夫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课堂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法,要他们清楚描写人物要运用多种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板书
内容
桑娜:温暖而舒适——勤劳
穷人 非……不可——善良 乐于助人
渔夫:神态、言行——心地善良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特点,写出这样的两个词语。
1.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二、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4.我嘛……缝缝补补……( )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___________的品质。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个句子是______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
坚定而执着 光荣而伟大
二、1.① 2.② 3.③ 4.④
三、1.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心地善良 2.环境 衬托
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课文具体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让人品味到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精心描写,对凸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作用;再如:渔夫回家后,侧重描写了渔夫与桑娜对话时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一个淳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99年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马灯 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波涛 ( )的狂风 ( )的小屋
( )的海风 ( )的神情 ( )的天气
阅读能力大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
(1)忐忑不安:
(2)自作自受: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_______和_______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内容梳理。
《穷人》这篇文章是____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文章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__________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美好品质。
思维创新大拓展
如果桑娜和渔夫站在了你的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参考答案
汹涌 肆虐 温馨 猛烈 严肃 恶劣
二、1.(1)心神不定。(2)自己做错了事,自己要承担后果。2.神态 语言 桑娜的担心和忧虑。3.神态 动作 语言 4.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三、俄 列夫·托尔斯泰 桑娜和渔夫收养两个孤儿 沙俄 心地善良 助人为乐
四、略
课件11张PPT。穷人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初读要求咆 哮 党 淌 哑 揪 呻 废字词讲解páo xiào dǎng tǎng yǎ jiū shēn fèi脉络梳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整体感知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第二课时阅读提示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重点讲解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从中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重点讲解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再见《穷人》精彩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齐读——
生:(齐读)《穷人》。
师:你们已经进行了预习,我们来看字词掌握得怎么样了呢?(出示词语)这些词谁会读?(指名朗读)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谁来读?(指名朗读)
师:读得真准确。同学们,每篇课文中除了带有生字的词语之外,都会有些值得我们积累的、有特点的词语。(出示: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同学们看,这两个词语都是写什么的?
生: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心情的。
师:是的,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练习写一写。
师:看来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生:桑娜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里。又怕丈夫抱怨,等丈夫回来后丈夫同意了。
师:说的不错。同学们看,这篇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三要素。(出示:环境? 人物? 情节)刚才这位同学把人物、情节说得非常得清楚完整,那么再加上环境就更好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事情?
生:海上正起着风暴。
师:这是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请你加上环境,再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里。又怕丈夫抱怨,等丈夫回来后丈夫同意了。
师:你看,是不是更加全面更加准确了?
生:是。
师: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这三要素。也让我们拿起笔,把这三要素积累下来,写到收获栏里。
(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小说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那么,在本篇课文当中,主要人物是谁呀?
生:桑娜和渔夫。
(师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找出了相关的语句进行了品读。下面就分享你们的收获。我们一起来看看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用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桑娜和渔夫是很善良的人。
师:(板书:善良)你能找出具体的语句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生:(朗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桑娜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生:(朗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我从这一句中读出了桑娜为别人着想,她非常地善良。
生:(朗读: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这个地方体现出桑娜和渔夫的勤劳。
师:(板书:勤劳)桑娜和丈夫都是那么勤劳。并且他们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却非常乐观、知足,这也是一种善良。谁还想说?
生:(朗读: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我从这一句读出桑娜非常得勤劳。
师:这是对于什么的描写?
生:环境。
师:是的。这段话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又衬托出了他们的贫穷,更重要地凸显了桑娜的贤惠、善良,渔夫的勤劳。环境描写同样也能塑造人物形象。(板书:环境)
生:请跟我看到24自然段。(朗读: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我从渔夫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渔夫的善良。
师:(板书:语言)在这段话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渔夫的善良?
生:我觉得是“熬”这个字。
师:你来推想渔夫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
生:我觉得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更加困难。
师:会让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可是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他已经做好了熬的准备,这是多么勇敢的担当啊!
师:(指板书)同学们来看,托尔斯泰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桑娜和渔夫的生动的形象,让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虽然生活非常贫穷,但是他们却非常勤劳、善良。
师:请同学们来看板书,作者对于桑娜的描写中最多的是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是啊,好几段的心理描写。咱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这一段心理描写上。(出示)这是课文的第9自然段。当桑娜自作主张把两个孩子抱回来后作者写下了此时桑娜的心理活动。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每一句话,能从中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把您读出的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好吗?来,开始吧!
(学生读书做批注,教师巡视。)
师:来,我们交流交流,好吧。谁先说,你读出了她的什么样的心情?
生:桑娜非常害怕。
师:你从哪一句读出了她的害怕呢?
生: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呀,他会揍我的。
师:还有什么?
生:桑娜在为丈夫担心。
师:那你读读这句话,好吧。
生: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噢,她是一直在为丈夫着想,是吗?来,同学们看“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这样想啊?谁能联系前头的一句来看?
生:因为前面说她是穷人,非常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从中说明五个人生活已经非常困难了,再加上两个人会更加困难。
师:谁来补充?
生 :请大家跟我看第二自然段,“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他自己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这是他生活的重担啊,是吧?他冒着的只是寒冷和风暴吗?
生:他还冒着生命的危险。
师:这是他的生命危险啊,他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有一家人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是不是?所以说“已经够他受的了”。你看联系前面的课文,我们是不是能体会的更加深刻?那我们把自己当作桑娜,你想到自己的丈夫已经是这样的劳作了,生活的重担已经这样重了,我还要再给他加上两孩子,此时你的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什么呀?
生:愧疚
师:是对丈夫的愧疚,是对丈夫的心疼啊(板书:愧疚)同学们,你看联系上下文,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把她的心理体会的更加的准确、深刻。就这样,我们继续交流,你还读出了她的什么心情啊?
生:紧张
师:紧张,读读具体的语句好吗?(板书:紧张)
生: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师:为什么从中读出了她的紧张啊?
生:桑娜只要有一点声响就会以为是她的丈夫回来了。
师:是啊,多么紧张啊,体会的真好。还有想说的吗?……同学们,我们来看刚才我们通过桑娜的所思所想,体会到了桑娜的愧疚、紧张,那么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看到了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从这一句能读出桑娜的什么心情?
生:她对西蒙的那两个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师:那你看“嗯,揍我一顿也好!”此时的桑娜已经怎么样……
生:下定决心。
师:已经下定了决心了。(板书:坚定)我们从这一句中读出了她的坚定。同学们,桑娜此时既害怕又愧疚,又紧张又坚定。这么多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这么复杂丰富的心理,我们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忐忑不安(板书)其实啊,我们再来继续读,继续思考,还能读出桑娜很多很多的心情,那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生:读(语速略快)
师:哎呀,你急促的语速表现了你的心理很激动,对吧?好,请坐,再慢一点,就更好了。来,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一段,看屏幕……,刚才我们通过桑娜的所思所想体会到她的心情的,你再来观察一下,这一段还有什么特点?……发现了吗?请你说一下。
生:我看到有很多的省略号。
师:对,好多的省略号,对吧。哎,除了省略号还有什么?……还有什么标点符号挺多的?
生:叹号和问号
师:感叹号和问号也非常的多,是吧。来,你来看,这么多的省略号、问号、感叹号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又体会到了桑娜什么样的心情?
生:紧张、害怕、愧疚……
师:是啊,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啊,在我们描写人物心理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这些标点符号,更能真切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法。那关注着这些标点符号,大家再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们来想:为什么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会有如此复杂矛盾的心情呢?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家庭的负担已经很重了,再加两个孩子会更多。
师:是呀,他们家太——穷了。那,除了我们前面读到的能表现他们家穷的语句,你还能从哪读出他们家很穷呢?还有能读出他们穷的语句吗?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一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一个“破”字上,我们能读出他们家里的“穷”,还有吗?
生:“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是啊,还有吗?
生:请大家跟我看24自然段“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是啊,不是“过”而是“熬”字,同学们,除了这些……噢,你还有……
生:“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师:是啊,古老的钟,发哑地敲。桑娜手里补着的破帆,古老嘶哑的钟,还有那一家人都挤在上面的床,还有那间既是卧室又是餐厅还是客厅的小屋,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贫穷。文章里面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写出了“穷”。正因为如此,当桑娜决定把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就意味着什么?请你来说
生: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师:就意味着,他的丈夫……
生:干更多的活,打更多的鱼
师:还意味着……
生: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艰辛
师:意味着他们的孩子……
生:意味着他们养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又多了两个
师:他们的孩子本来是——
生:五个
师:他们的孩子以前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以后可能……意味着……
生:吃不饱了
生:穿不暖
师:是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之后,她出现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是非常的正常、自然而又真实的。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感受到桑娜最后下定决心时,我们更为桑娜的无私、善良,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而深深的——
生:感动
师:是啊,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动,再来读这一段
(生配乐朗读,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你已经把我们带到了桑娜的内心当中。……同学们,列夫不愧是心理描写的巨匠,你看,他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语言,只是真实的描写,只是恰当的运用标点符号,就让我们深深地为桑娜而感动,那么,同学们,此时我们已经通过作家精彩的心理描写,透过人物的外表,看到了她的什么?一起说……
生(齐):内心
师:是啊,我们已经能够和桑娜心灵相通了,当我们和一个人心灵相通的时候,能直接看到他的内心的时候,她有什么样的外貌还重要吗?
生(齐):不重要了
师:是啊,一点都不重要了。我们再来看课题,课题是“穷人”,当时俄国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人民的生活极度困难,但是他们的心地善良,品质崇高。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他非常同情这些穷人,所以他写下了这篇《穷人》。同学们再想:当他在写桑娜的时候,他的心里想的只是桑娜一个人吗?
生:不是,而是千千万万生活很贫困的人。
师:像桑娜这样虽然生活很贫困,但是他们的心……
生:内心很善良,很淳朴。
师:是啊,她就代表着这样的千千万万个穷人。他们虽然外貌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善良的,金子般的心。此时,让我们再来读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此时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眼前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桑娜了,而是无数的善良的穷人。
(学生齐读。)
师:有些同学在质疑问难中问道:课文只写了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孩子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穷人”做题目?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我们现在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人物的外貌,不是疏忽而是别有深意呀。
师:当桑娜正在忐忑不安的时候,门开了,渔夫回来了。于是有了大段的对话。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与勤劳,学习了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们的收获真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