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10.20种群和群落(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10.20种群和群落(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6-18 17:50: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

第二十节 种群和群落

考点一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019.全国卷1)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2019.全国卷2)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2019.全国卷3)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 2018 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2018 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2018 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2018 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018 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
后,又开展了连续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 值( 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2017?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017?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2017?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2016全国卷II)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2016江苏卷)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考点二. 种群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2019.天津卷)7.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指标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1)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0.26 0.09 1.1 3.1 06
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 1.37 0.27 1.6 10.0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____。
(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2018 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2018 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
(答出两点即可)。
(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017?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2017?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第二十节 种群和群落

考点一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019.全国卷1)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种群呈现J型增长曲线;但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使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生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竞争,B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故选D。


(2019.全国卷2)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2019.全国卷3)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S (2). a/2 (3). 减小 (4). 不变 (5).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
(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
( 2018 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 B正确。
(2018 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 A 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 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 D 错误。
(2018 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 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 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 C 正确。
(2018 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2018 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
后,又开展了连续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 值( 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 D
【解析】已知L 值 =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 年末甲种群的L 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 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 第 2 年末甲种群的L 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 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B 正确;只要是L 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C 正确;这4 年中,甲种群的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 D 错误。
(2017?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017?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2017?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判断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016全国卷II)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年龄结构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基本概念理解、逻辑分析能力。
(2016江苏卷)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答案】A
【解析】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错误;蛙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计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考点二. 种群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2019.天津卷)7.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指标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1)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0.26 0.09 1.1 3.1 06
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 1.37 0.27 1.6 10.0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工乔木林 (2). 人工灌木林 (3). 互利共生 (4). 间接 (5). 围封禁牧 (6). 强
【解析】本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的环境变化和群落演替为背景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表格数据显示了在不同样地中调查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草本植物种数、节肢动物个体数及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对照组的各类数据均最低;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和草本植物种数最多;人工乔木林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和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多。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乔木林样地。土壤全氮增加量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养料,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它们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2)生物多样性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通过题意分析可知,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三种恢复措施中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且节肢动物个体数较多,因此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围封禁牧措施。
(4)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2018 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I到阶段II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I与阶段II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2018 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 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 D 正确。
(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A?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N?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2017?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2017?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1)S是蛋白质中的标识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情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考点:生态系统,种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