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18 22: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壹明清社会背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朱义禄 《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一、背景主要思想主张贰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在狱中自杀。
著作被列为禁书。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材料三: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一: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
——李贽《焚书》
1.李贽主张①反正统: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
②肯欲: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③反传统: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反对男尊女卑)2.评价①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的冲击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李贽对周公孔子都充满了虔诚和敬意。他痛心疾首的,是那班迂阔门徒、假道学、伪君子败坏了他们的事业。李贽是真正的圣人之徒,是儒教和大明朝的孤臣孽子。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教史》他是理学的批评者,不是儒学背叛者。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青年时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明亡后,他在江南招募义兵,进行了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多次拒绝清朝征召。他学问渊博,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明夷待访录》。(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1.黄宗羲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④ “天下之法”主张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主张建立监督机构(学校)限制君权。2.影响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字忠清、宁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材料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哪些思想主张?①提倡经世致用、学以致用②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看来,“亡国”与“亡天下”有何区别? “亡 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
族的命运。(2)评价: 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1619-1692)、其著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王夫之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②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④朴素的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三大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并发展儒学的?君为臣纲脱离实际理学的唯心主义先秦民本思想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儒学传统荀子“天行有常”的相互唯物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立唯物主义体系评价叁探究:如何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著名历史学家臧嵘明清之际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影响?②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①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纲常; 提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思想,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1、积极:2、局限:思路提示1: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思路提示3:试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②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转型,影响有限①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演变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1)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现实: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