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
习
铺
垫
1.出示:找出下面哪些是等式
20+30=50 20+X=100 2X-5<12 80÷16
35×2=70 5<4X 15÷X=3 95-20=75 3X=186
2.指名说出等式,学生互相给予补充,师板书20+30=50 20+X=100 2X-5<12
35×2=70 15÷X=3 5<4X
95-20=75 3X=186 80÷16
对教材作了有效的统筹更改,做到了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新旧知识得以应用和转化。在板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视觉感,有目的地归类板书,有便于学生的对比观察和有效发现。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的意义是解简易方程的重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紧密,所以,在新课导入之时,先来复习旧知等式,为本节课理解方程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及时构建知识体系。从最开始就为整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
究
新
知
(一)方程的意义
1.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异同点?
观察、比较得出都是等式,右边含有未知数
2.像右边这些等式我们称它为方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方程?
汇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3.判断是不是方程应具备哪些条件?
观察概念,汇报必须具备是等式,并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
4.谁能说说等式与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集合图表示。
方程是等式,等式里包含方程,是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包括方程。
(二)解简易方程
过渡: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方程,现在我们就来试着解简易方程。
1.出示例1,解方程X-8=16
引导学生试做,并说出根据什么求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加以试做,同桌互相说根据。指名板演、汇报:这是一道减法题,X在这里是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所以X-8=16
解: X=16+8
X=24
2.对比以前所学的求未知数x,你能发现什么?生:发现解方程要写解,而求未知数X不用写解字。还发现求未知数X和解方程的思考方法一样
书写应注意什么呢?解方程应在计算时写“解”注意每行等于号要对齐。学生明确书写格式。
3.怎样判断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1、先写解,2、等号对齐,3、检验)
4.怎样检验?同桌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有目的地修改了教材中的复习题,通过对复习题的观察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在灵活运用概念时渗透方法。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的内容动态化、情境化。在反馈“等式与方程是什么关系?”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用图示说明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活用了课本中的学习资料,运用了集合知识。使知识体系形象、直观化。有效地采取小组交流与合作,使得概念在课堂上得以消化。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愉悦地学习。
教师抓住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这一知识的衔接和生长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异同,达到知识的顺利迁移,掌握新知。这样,更加直观地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利用教材,有效地让学生自己去自学,培养自学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如何检验,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明确检验方法,给学生充分练习说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口头检验并举例检验,强化数学语言的规范训练,使数学活动更有实效。打破了教材的知识传授顺序,由学生的探究顺势揭示新知识,新概念。
巩
固
练
习
坡度的习题设计,适合班级的各类学生。习题的形式多样,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力、判断力。是知识构建的再现过程。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思维的有序性从而有的放矢的巩固练习做好了提前的思维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