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有余数的除法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有余数的除法西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6-21 08: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 、“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 和“直观到抽象的转变试商和计算余数”三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从而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看图写式,理解算式的意义,明白商的单位与余数的单位。
3、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4、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小组分铅笔、小组用铅笔摆图案等活动,让学生在分、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通过对比,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直观地看图写算式会填商和余数转变到抽象地写算式会试商和计算余数。
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谜语导入“余”、生活理解“余”、历史了解“余数”的产生,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3人在一起(众),2人在一起(从),两个小人在一起。(余)
2、通过课件展示关于“年年有余”的年画和窗花,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余”的意思。
3、让学生查字典了解“余”的意思。
4、课件展示原始人分猎物,总有分不完而又不够再分一次的食物,让学生了解“余数”的产生。
二、分一分,摆一摆,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知“余数”的产生及含义。
(一)分一分,感知余数的产生。
小组用11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余数(平均分以后,剩下来不够再分一次的数)的产生。
(二)在感知中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铅笔的过程和结果,会用“……”表示“余”。
(三)在认识过表内除法算式的基础之上认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四)在会读表内除法算式的基础之上会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会正确书写。
(五)摆一摆,小组合作用11支铅笔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根据摆的图形写出相关算式及单位。
(六)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用11根磁力小棒摆出的图形,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①正方形
11 ÷ 4 =2(个)……3(根)
②三角形
11 ÷ 3 =3(个)……2(根)
③五边形
11 ÷ 5 =2(个)……1(根)
三、知识瞬间练习
(1)课件展示6个草莓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1、动动眼、动动脑,说一说能摆几盘。
2、动动手,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3、动动嘴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2)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商的单位与余数的单位,感受余数在数学知识中的应用
课件出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还剩几个?
1、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列算式。
2、动动嘴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知道商的单位,明白余数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四、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练习,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让学生在圈一圈、填一填的练习过程中再次感知余数的意义。
2、直观过渡到抽象( 看图填算式过渡到抽象写算式,引导试商和计算余数)。
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二)试商练习。
课件展示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对余数有多少了解?
平均分以后,剩下来不够再分一次的数叫做余数。
余数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余数小于除数。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铅笔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再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