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20 08: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春 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习俗:吃元宵 送花灯 耍龙灯 舞狮子 猜灯谜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祭拜。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
挂艾叶 赛龙舟 吃粽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七 夕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中元节是道教节日。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九月九)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具体习俗如下: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冬 至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农历腊月初八) 习俗:
喝腊八粥 除 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日) 习俗:
年夜饭 贴春联 贴窗花 贴福字 贴年画 燃爆竹 祭祖 压岁钱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你认为传统节日与经济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第一,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二,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能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能提高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免疫力
第五,能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
当土节“邂逅”洋节导入: 近些年,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西方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七夕节的兴趣有所淡化。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入侵”,斥责那些接受“洋节”的人“崇洋媚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情形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正常表现,在中国人接受外国节日的同时,外国人也在接受中国的节日,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过分担心。
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你更喜欢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起源西方传统节日及其起源中 国 的 春 节中国的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四处走亲访友;春节还能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可以看到舞狮、舞灯笼、剪纸、中国结;春节能吃到饺子、年糕等等,对了,小朋友还能收到许多红包呀。外国人也和当地的华人一起过春节,气氛热闹非凡。在中国的外国人比中国人对春节还感兴趣,过节的积极性很高。 西 方 的 圣 诞 节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据《圣经》记载:未婚女玛丽亚由‘圣灵感孕’,在一个冬天的夜晚,生下了耶稣。耶稣的生日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直到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才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我国的年轻人大多数过圣诞节,互送圣诞礼物,相约出去玩乐。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西方的情人节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纪念以为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用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刑,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她的一片情怀。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现在我国的大多数年轻人也过情人节,在这天约会、送礼物。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我们应该明白,今天一时的“洋节热”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沦,当春节遭遇圣诞、当端午被愚人节撞了一下腰、当七夕与情人节开始交锋时,阵痛是在所难免的。洋节给我们带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不少都是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是我们应当吸取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远离了闭关锁国的年代,经过了文化交锋的阵痛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美好! 当然只接受洋节还远远不够,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接纳与吸收,更应该是推广与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戴着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让世界了解中国,就应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总 结: 洋节来了,带给我们新的文化,新的思潮,新的冲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至于土节,不如给它加上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让西方的浪漫者们也感受下来自东方的魅力与智慧。
洋节与土节的“邂逅”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