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课后《日积月累》四首古诗译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四年级上:课后《日积月累》四首古诗译解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0 09:5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四年级上
日积月累

四首古诗译解
新知导入
读古诗
新知导入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读古诗
按诗的节拍读古诗
新知讲解
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式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古诗今译: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课堂总结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触山回”相对照,描写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析古诗
新知讲解
析古诗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课堂总结
古诗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析古诗
新知导入
读古诗
新知导入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读古诗
按诗的节拍读古诗
新知讲解
解词义
①鹿柴: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他在这里经营了一个很大的山间别墅,风景非常优美。
②但:只是。
③返景:落日的光辉。
④复:又,进而。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古诗今译:
空阔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但偶尔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余辉射入茂密的林中,又映照在绿绿的苔藓上。
新知讲解
析古诗
1、本诗的前两句如何写出了此山的空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见人才显得空 ,但闻人语响, 正是说明了这个地方非常静,才听到了人的声音。以动衬静,反衬出空寂的氛围。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课堂总结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本诗的后两句所展现出的美丽图景,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美在何处。
夕阳的一抹余晖照射到幽深茂密的树林中,又映射到青青的苔藓上。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光与影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组合,以光亮反射幽暗,更加衬托出周围的幽暗与宁静的美。
析古诗
课堂总结
古诗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写空山非常幽静,采用以静衬动的写法。
析古诗
新知导入
读古诗
新知导入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读古诗
按诗的节拍读古诗
新知讲解
解词义
常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指启明星,清晨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古诗今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新知讲解
析古诗
1、首句中的“深”意思是__________,
暗示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中的
“落”“沉”都是__________ 的意思,表明嫦娥已经__________。
2、开头两句通过屋内屋外的_______描写,表现嫦娥_________的处境。
3.第三句“应”表示诗人对嫦娥后悔心情的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
蜡烛越烧越短
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
夜已很深 隐没
通宵不眠
环境
清冷寂寞
揣度
头二句
课堂总结
4、从抒情方式看,“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全诗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了嫦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人间和仙境的三个形象融为一体,这三个形象分别是:寂寞的女道士、



析古诗
孤独、悔恨 ,度日如年
孤独无伴的嫦娥、
清高而孤独的诗人。
课堂总结
古诗简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作者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追求高洁的境界,而结果是自己陷入更孤独的境地。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蕴含深厚。
析古诗
新知导入
读古诗
新知导入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古诗
按诗的节拍读古诗
新知讲解
解词义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昏黄的云彩。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莫愁:不要担心。
前路:以后的道路。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古诗今译: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新知讲解
析古诗
2、“千里”,有人写作“十里”,
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堂总结
3、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诗与王维的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析古诗
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课堂总结
古诗简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当时高适
在雎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庭兰的七弦琴知音难觅,此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可是高适的这首送别诗却写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积极乐观,给人感觉光明在前。
析古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