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教学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出示课件)
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 … …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来源:学科网]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第二课时
《咏雪》教案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 (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世说新语》两则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颂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起事。《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注音:谢太傅 何所似 差可拟 无奕女 尊君在不(2)分角色阅读。指导句读、语调。
二、疏通文义。
1、自己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义,不理解的划出来。
2、分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文义。
(1)口头解释:俄而 欣然 拟 未若 ? 期行 乃至 期行 因风起
(2)口头翻译: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思考: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的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何不同?
c、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何?请你积累几句咏雪的诗句!
d、“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的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e、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三、课外冲浪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划线字注音:
2、解释划线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3)恬若不见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自主学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 撒(??? )盐???????? 差可拟(??? )(??? )???????
柳絮(??? )?????? 尊君在不(???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
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5、《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
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找一些和咏雪有关的佳句
?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9.《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课外拓展
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傅(??????? )雪骤(????????? )柳絮(????????? )
无奕(???????? )在不(??????? )
2、《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3、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⑴ 与友期约________
⑵ 去后乃至________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⑷ 俄而雪骤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待君久不至,已去。
一、
示例:现代汉语和文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同样的一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有多种意思,即便是同一个意思,也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因此文言通常深奥难解,或一句话一个字有多种解法。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其不同于文言文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语的句型可以随便转换,表达容易,不会生硬。讲述故事略。
二、
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
示例一:我认为用“撒盐”比喻雪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个比喻好,后一个比喻不好。
示例二:我认为用“柳絮”比喻雪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体现陈元方的“方正”的地方有:
(1)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和“信”“礼”的重要性。
(2)陈元方“入门不顾”强化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合乎道义。
三、
1.不久,一会儿。
2.相比。
3.不如,不及。
4.离开。才。
5.约定。舍弃。
四、
略。
五、
累德基
y
出示目标
5.】精读品味
2.资料链接
6.研读探究
3.】预习反馈
7.)归纳总结
4.初读感知
8.拓展延伸
果堂环节导航
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8
这个视频就是讲述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点击播放视频 陈元方答客问
1. 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 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难点)
(重点)
《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36篇。《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
《世说新语》
尊君在不 太傅 差可拟
fǒu
fù
chā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
(三)古今异义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导思1.文章记叙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情节
关键词
诚信
导思2.文章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陈太邱与友期行》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注释: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译文:
翻译课文
至: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时年:那年。
戏:玩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注释: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译文: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注释: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说:“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译文: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注释: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译文: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答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答案】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答案】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生活体验题答题法。
在中考阅读中,让学生生发感悟的题目频繁出现,有感悟主题的,主要是围绕中心,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和启示;有评价人物的,要求对人物做出评价。做这类题应先找出原文的中心,然后以之为切入点生发自己的观点。答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现或文章的中心,谈自己最深的感受;其次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进行探究。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连贯。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围绕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难点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针锋相对
据理驳斥
聪慧明理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交代
开端
高潮
尾声
父友:问
元方:答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以陈元方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主旨句,由此前后辐射,将这则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
《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3、民无信不立。——孔子
4、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5、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6、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文言文
咏 雪
8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3. 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重点)
(难点)
(重点)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雪骤 柳絮 奕 凝
zhòu
xù
yì
níng
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表时间短促,不久,一会儿
文言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点拨: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
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撒盐空中差可拟。点拨:状语后置句,原顺序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
导思1. 文章记录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情节
关键词
诚信
导思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咏雪》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注释:
翻译课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译文: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注释: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
译文:
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是。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注释:
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
【答案】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答案】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
【答案】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难点探究】 《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针锋相对
据理驳斥
聪慧明理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交代
开端
高潮
尾声
父友:问
元方:答
《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
《咏雪》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等。
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
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咏雪》人物的语言虽只有一问两答,但人物形象鲜明,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