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 “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一起来感受自然之美吧。 这些自然美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赞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各种美好的事物留下了赞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诗三首9四年级上册sè瑟yuán缘mù暮xiáng降sāo骚shū输xùn逊mùyíntícèfēnɡlúyuánxiánɡɡéfèixūshūxùn降(降落)例: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 )落的敌人投降( )。jiànɡ(投降)jiànɡxiánɡxiánɡ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他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九月初三】指农历进入深秋的季节。暮江吟题解: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的前两句写傍晚江面的景色。夕阳斜照,余晖铺在江面上,使得江水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夕阳照到的部分呈现红色,照不到的部分呈现碧绿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的美景。诗人联想奇特,将晶莹的露珠比作明亮的珍珠,将一弯新月比作弯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秋夜的赞美之情。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暮江吟热爱自然傍晚夕阳——斜照江面江水——半绿半红入夜露水——犹如珍珠月亮——好似弯弓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色的喜爱之情。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横看】横着看。诗中指从山的正面看。
【识】认识。
【缘】因为。题解: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考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角度:位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文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这两句是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文大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在这层峦叠翠的深山之中。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诗的后两句融道理于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思考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哪些成语或俗语意思相似? 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意。题西林壁赞美庐山奇景写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明理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远近高低——不同变幻莫测寄意深远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写景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学完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故事是告诉我们需要客观全面了解事物的?雪 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题解:雪与梅花。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思考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这两句巧妙地道出雪、梅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后两句是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雪却没梅花的香味。本诗将梅与雪的不同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思考 《雪梅》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学完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写雪和梅花的古诗呢?雪梅·其二
[宋]卢 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平分秋色
各有特色梅、雪:占尽春色诗人:难写文章雪花:晶莹洁白梅花:一段清香 《雪梅》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结束语: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不一样的哲理。在学完古人的诗句后,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个你喜欢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