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4.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
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见解,并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本课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人关于读书的文章,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它们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我能读顺畅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盖:表推测,大概。
士人:读书人。
志:志向。
识:学识。
恒:恒心。
我会解释词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下流:下等、劣等。
自:自我。
如:如果。
窥:看。
恒:持之以恒。
我会解释词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我会译句子
志向、见识、恒心这三条都是士人读书所必须的条件,缺一不可。因有志向而向上;因有见识而学无止境;因有恒心而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悟一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厌。
好问
实事求是
勤学而不满足
一、《论语》
古人读书方法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好学——不耻下问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朱熹:读书有三到》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到”。
古人读书方法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心到”——勤能补拙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三、《曾国藩:第一要有志》
古人读书方法
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志向、见识、恒心”——划粥断齑(jī)”
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志向、见识、恒心”——划粥断齑(jī)”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古人从不同的角度读书总结出来的方法和心得。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读书方法,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总结。
古人谈读书
好问、诚实、不满足
心到、眼到、口到
有志、有识、有恒
1.翻译这句话:“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2.这些都是关于读书的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1.用1.2.3.标示自然段的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2.圆圈“
”或者黑点“.”标示精警之处。
3.直线“——”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 。
4.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
圈点勾画阅读法
5.叹号“!”表示强调 。
6.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批注疑问。
7.用竖线“‖”或斜线“∥”表示段落层次划分。
8.双横线“=”画在中心句下,便于理清结构。
圈点勾画阅读法
批注的内容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注释:遇到难懂的字词,查工具书弄明白并写在书的空白处,便于记忆。
提要:用精练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便于复习。
批注阅读法
批语和警语:
读书时产生的感想、疑问,随时记在空白处。发现重要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可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批注阅读法(共26张PPT)
24.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1.学写生字,读准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见解,并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本课目标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字元晦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如果智慧是成功的彼岸,读书恰似一叶扁舟,满载希望与你共同驶向前方;如果智慧是快乐的门扇,读书是一门钥匙,打开心灵伴你成长……读书是这样的重要,可怎样读书才是会读书?古人教给我们许多读书的方法,来一起看看吧。
(chǐ)
(juàn)
(yǐ)
(zhì)
(qǐ)
(fān)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心即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耻
诲
谓
诵
chǐ
huì
wèi
sòng
qǐ
岂
恒
窥
皆
缺
héng
kuī
jiē
quē
耻
不要写成“上”
耻辱
因为你不读书,所以你不知道无知是一种耻辱。
chǐ
诲
注意区分“悔”“晦”
毛主席领导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毛主席
huì
岂
qǐ
不要写成“已”
岂止是不好,他对待动物让人毛骨悚然。
岂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厌。
古人谈读书
一《论语》
zhī
zhì
huì
chǐ
我能读流畅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会解释词
知:知道。
为:就是。
知: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会解释词
默:默默地。
识:记住,读zhì。
厌:满足。
悔:教诲。
倦:疲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我会解释字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厌。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我会译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勤勉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问,包括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悟一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读书的智慧就是实事求是。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悟一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厌。
读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读书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
悟一悟
古人谈读书
二《朱熹: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wèi
sòng
qǐ
我能读通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我会解释词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既:既然。
漫浪:随意。
亦:也。
我会解释词
矣:语气词,相当于
“了”。
岂:难道。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会解释词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我会译句子
读书是一个专心致志的过程,应坚持心到、眼到、口到。不能随意阅读,要用心阅读,思想集中了,眼就会会看仔细,嘴就会读不正确。
悟一悟
你会翻译吗?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厌。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