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1 08: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老山界陆定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3、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4、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5、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以后,部队先后进入广西、湖南边境和湖南、贵州边境。本文描写的是中央军委机关纵队在这一带行军的情形,要爬一个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2、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歌曲欣赏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朗读课文
1、认真仔细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字形
2、复述课文比赛
3、评选优胜个人。重点字词:?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不可捉摸
酣然入梦:
hān畅快地入睡1、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
2、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下午? ??????????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胜利??本文以红军的行踪为线索。
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解读文本1、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名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
突出红军爬山困难。
第二部分(2---32自然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
行军难:山高路险,悬崖峭壁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睡觉难:寒气逼人,路窄不平
处境难:设备沉重,敌人追击苦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又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显示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战 斗,而且注重宣传,从另一侧面丰富了文章中心,也突出了红军精神。4、作者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可文章最后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5、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1、12自然段:“之”字形山路,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火把与星光
连接,说明山势之高;人、夜色和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
的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宏伟气势,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
和乐观主义精神。
2、22自然段: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从听觉方面写所听的各种声响。
说明环境恶劣,突出爬山之难,红军战士意志之坚强。合作探究文中写景的技巧:
1、写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如22自然段,写夜晚的“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2、描写景物确立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
如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脚,观察角度是仰视;
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附视。
赏析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以动写静,折射出声音的不可捉摸。“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 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
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 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之,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景色之美,烘托乐观之情。小结
本文记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记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行军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困难,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行军难:山高路险,悬崖峭壁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睡觉难:寒气逼人,路窄不平
处境难:设备沉重,敌人追击知识框架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困难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精选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历史事件之二:
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
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历史事件之三:
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历史事件之四:
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历史事件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历史事件之十:
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一个辣椒》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向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最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最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给红色字体注音: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不可捉摸 酣然入梦试一试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B.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C.连老师都做不出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D.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2、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 这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CB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