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课件(2课时,31+33张PPT)+课文朗读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课件(2课时,31+33张PPT)+课文朗读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0 20:58:11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17.古诗三首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祖国山河雄伟壮丽:天门中断,楚江奔涌而出,流淌着诉说不尽的雄奇;西湖初晴,水光潋滟,闪动着美妙绝伦的风姿;洞庭山水,湖光秋月, 抒写着和谐美好的风景。在诗人笔下,山水都拥有了灵性,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 《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 《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认真听范读,圈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再思考: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地方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课文朗读亦抹宜庭未yìmǒyítíngwèimó磨pán盘我会认抹mǒ(抹药)(抹布)mā磨mó(消磨)mò(磨坊)mò(抹石灰)多音字磨加一加:广+林+石=磨盘加一加:舟+皿=盘组词:石磨组词:盘子 识字方法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 我 会 写镜jìng组词:镜子 镜片 眼镜造句:这里环境优美,湖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镜子。 易错字不要写成“兄”未wèi组词:未来 未知 未必造句:我希望未来大家可以在太空中自由漫步。不要写成“末”盘pányín银不要写成“血”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诗意天门中断楚江开词意天门:指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问题:1.天门山是怎样的景象?理解诗意天门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理解诗意2.这句诗会让人联想到怎样的景象?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理解诗意碧水东流至此回词意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至此回:因为东、西梁山夹岭在长江两岸,江水流经这里打回旋。
问题:1.长江是怎样的景象?理解诗意长江:江水翻滚,回旋澎湃理解诗意2.这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诗句中的“回”字,表现出来了江水的翻滚澎湃、变化无穷的状态,并借助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理解诗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理解诗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词意出:突出。
孤帆:一只小船。
问题:1.第三句诗中使用“出”字,好在哪里?理解诗意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理解诗意2.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理解诗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青山相对耸立,
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理解诗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长江澎湃浩荡
孤帆乘风破浪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山水相映以动写静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堂小结一、填一填,读一读。楚( )
楚国做梦抓住孤单梦( )
孤( )
抓( )
二、根据诗文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诗人_______,描绘的是天门山的____________和长江的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喜爱之情。 唐代李白雄伟壮美波澜壮阔祖国壮丽河山课件31张PPT。17.古诗三首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词意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问题: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分别是怎样的景象?理解诗意晴天:水光潋滟理解诗意雨天:山色空蒙理解诗意2.“好”和“奇”两个字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于诗人来说,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理解诗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词意欲: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合适。
问题: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理解诗意西湖西施比作理解诗意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有“西”字,同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更因为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丽风姿。理解诗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理解诗意晴方好饮湖上初晴后雨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雨亦奇借景抒情比西子总相宜比喻贴切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课堂小结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词意和:和谐,诗中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问题:1.“两相和”指的是什么?理解诗意“两相和”指的是水光与秋月的和谐与宁静。理解诗意2.“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湖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比作理解诗意比喻2.将湖面比作铜镜,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安宁温柔的朦胧美。理解诗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词意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比喻湖中的君山。
问题:1.将“洞庭湖”比作什么?理解诗意洞庭湖白银盘比作理解诗意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君山青螺比作理解诗意2.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理解诗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理解诗意湖月——相和望洞庭景色迷人潭面——如镜和平宁静山水——青翠君山——青螺山水相衬板书设计《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堂小结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雨亦奇( )总相宜( )洞庭( )镜未磨( )√√√√chìyìtínɡtínwèimòyíyì....二、填一填。描写祖国风光的词语:江山如画
——————— ———————
——————— ———————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繁花似锦山河壮丽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